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不仅用“收获”两字,来形容中国经济在2009年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1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12月当月上涨1.7%,两个数据都成功“转正”。其中CPI的攀升达年内最快速度,这种情况加剧了有关中国政府下一步应当采取何种措施的争论。以下是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的各国经济学家对此的分析:
经济刺激的时段已经结束,紧缩已经开始……去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强劲,零售额稳步增长,出口也意外好转,这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现在已全面启动。同时,12月CPI数据显示出通货膨胀压力回升早于预期。
——汤姆·沃林克(美国斯通和麦卡锡研究所驻京首席经济学家)
经济同比增长从第一季度的6.2%增至第四季度的10.7%。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货膨胀也随经济增长而水涨船高。在经过了一年的紧缩后,CPI和PPI都在去年12月转为正值。目前还看不出有哪些因素会令物价上涨在2010年放缓。
——马博文(法国兴业银行亚洲经济问题首席经济学家)
在假定政府将及时果断地收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我们预期中国2010年CPI涨幅相对温和,为3.5%。最近出台的一些政策,或许已给人以1月份金融环境收紧的印象。不过,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举措出台之前,1月份前两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放了规模极大的贷款。也就是说,2010年初的金融环境较之2009年下半年大大宽松了,而不是收紧了。我们最担心的是紧缩措施不力,而非紧缩过度。
——宋玉、乔虹(美国高盛公司中国经济分析师)
我们对整体价格上涨保持乐观。CPI上个月确实大幅上升,至1.9%,去年11月为0.6%,10月则为-0.5%。但重点在于92%的CPI增幅来自食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因为蔬菜价格同比大幅攀升,我们认为短期天气恶劣状况是因素之一。我们仍预期CPI今年平均涨幅为3%,但中国政府不会对此感到恐慌。别忘了,利率上调并不会令菜价降低。
——罗福万(法国里昂证券中国市场宏观策略师)
今天的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很快就会出台紧缩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当前政策制定的环境是为了应对中国2009年初面临的紧急状况,但是次数据中显示的强劲复苏,表明刺激措施将会收缩。我们已看到收紧政策的一些初步举措,不过上调利率和人民币升值也将是紧缩政策的一部分……尽早采取措施缓缓减速,要好过任由经济过快增长,迫使北京方面晚些时候急刹车。
——布莱恩·杰克逊(加拿大皇家银行驻香港策略师)
当前价格快速上涨将加剧通胀预期,从而推高实际价格水平……实际通胀率接近2%,未来还将继续上升。随着工业产值增长继续恢复,出口增长超过预期,经济增长将会继续加速。而经济持续复苏加之高于预期的通胀,将会导致政府更早退出刺激政策。
——诸建芳、胡一帆(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GDP数字与通胀上升结伴而行……相关官员由此担心家庭通胀预期正在加剧。1月前几周信贷激增只会加剧通胀担忧,而对房市泡沫的担忧依然持续。未来风险在于,中国国务院紧缩措施不力,从而引发经济过热或在2011年出现泡沫的风险。
——贝哲民(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