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杨耕: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
2010-02-28 作者:杨耕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文分三部分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广阔的语义空间, 同时又肢解了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也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过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仅面对马克思哲学文本, 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
  在第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正面启示与负面影响”中,作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丰富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扩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被肢解的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批评的力量,更多地集中为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乃至符号批评、修辞批评,这很难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真正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些理想的、典型的建构,但并没有为社会发展提出现实的指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多与革命实践无缘,这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沦为一种书斋中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对我们解读马克思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境界”、“最佳视角”。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还是传统化”中,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精华, 就难以中国化,而固守传统文化、传统哲学, 以之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使中国哲学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同时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绝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迎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 这种迎合的结果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空心化”, 成为所谓的“儒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绝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 把矛盾变为阴阳、规律变为理、物质变为气……只能是语言游戏。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中的问题上升为哲学中的问题,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 吸取其精粹,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之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求我们立足时代、实践和人民大众的需要去评价、清洗、吸收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而不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是尊孔读经复古。
  在第三部分“中国马克思学:文献学还是文本学”中,作者认为, 国外马克思学属于文献学和文本学的结合, 立足文献考证, 从事文本解读;而中国马克思学的建构同样离不开文献学和文本学两个方面的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文本学研究不能缺少文献学的基础。从国外马克思学的历史看, 20 世纪20 年代, 梁赞诺夫主持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时期, 率先提出了“马克思学”这个概念, 强调要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 研究马克思的文献与思想, 从而建立一门特殊的严密的科学。中国马克思学的定位不在于它是哲学还是科学, 而在于它是文献学还是文本学。重视国外马克思文献学的工作进展, 对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是必要的;对国外马克思文献学亦步亦趋,过于迷信和盲从, 则是大可不必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单纯的学术对象来研究, 无法揭示它所发挥的巨大的时代作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能仅仅面对马克思哲学的文本, 更重要的是, 应面对实际。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只有立足这一“文本”, 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文的最大创新在于综合概括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三大重要议题,并在具体的分析和论证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广阔的语义空间, 同时又肢解了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也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过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仅面对马克思哲学文本, 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
  本文对于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议题,澄清理论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马克思学研究中的不当观点,引导正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某些人或流派,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进行分析批判,指出了它们的局限,进而引申出自己的观点。
  (2)历史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学的发展历程的历史回顾,理清了文本学与文献学的关系,提出了中国马克思学的发展方向。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文围绕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重大议题,经过详细而缜密的理论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践活动中,本文对于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明确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终基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浙江日报》2008年1月7日版的“学海”栏目刊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还是传统化》一文转载了本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海外版2008年第5期对本文进行了全文转载。

  成果社会反映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议题更为深化,方向也更为细分。本文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概括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浙江日报》,2008-01-07,转摘第二部分。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全文转载,200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