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理想国的诗学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理想国的诗学研究》
绪 论:西方诗学理论的基石
第一章 要旨、方法与诗性智慧
第二章 道德理想与心灵学说
第三章 心灵诗学的实践准则
第四章 身体诗学的境界与追求
第五章 多维视野中的美善论
第六章 摹仿论道德喻说与真谛
第七章 为诗辩护与诗化哲学
余 论 心灵余城邦的融合
本书采用了古希腊原典-英译对照(Loeb 古典丛书)的文本与语境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联系古希腊的相关历史文化渊源,借助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二次反思的方法,立足于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对《理想国》的诗学思想进行了重新探讨和定位:本书认为柏氏诗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政治工具论色彩的道德理想主义诗学。鉴于柏氏诗学以形而上学的二元论为原则,注重善心为本和强身为用的灵肉互动关系。
本书作者在细读慎思的过程中,新拈出心灵诗学(ψυχο-ποιησις)和身体诗学(σωματο-ποιησις)两个概念,用以揭示和阐述柏氏诗学中两个彼此会通的理论维度。在古希腊语里,诗学(ποιησις)的本义是指创作或塑造的艺术。相应地,基于诗乐艺术教育的心灵诗学,旨在塑造道德与美好的心灵;而基于体操艺术训练的身体诗学,旨在塑造健壮而优雅的身体。此两者交互作用,有机统一,试想通过灵肉结合的教育,来实现身心和谐的境界,培养美善兼备的人格,造就文武双修的卫士,最终建构一座符合理想的城邦,为人类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这种心与身、灵与肉、道德人格与政治工具的互动作用,自然让我们思索起心灵与城邦的关系。在解读《理想国》时,人们习惯于把柏拉图的心灵三分说与城邦阶层说联系在一起,抑或认为柏氏以心灵喻示城邦,抑或认为柏氏以城邦喻示心灵,抑或认为城邦与心灵之喻,意味着两者之间的某种冲突。本书作者则认为柏氏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恰恰是心灵与城邦的自由融合或有机和谐。这种“融合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折衷,更不是套用俗称的“中庸”之道,而是基于柏拉图的具体论述。在《理想国》第九卷末,所论的城邦被视为“理想家园”(τη εν λογοις κειμενη)或“天上范型”(εν ουρανω ισως παραδειγμα),其实是指人心中的理想模式或心向往之的精神福地。对此,柏拉图在第十卷里一语道破,称其为“心灵中的城邦”(περι της εν αυτω πολιτειας)。由此可见,心灵与城邦彼此不分。心灵怀有城邦,城邦存乎心灵,两者近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一体。倘若换一说法,把城邦这个社会组织等同于“世道”,把人类的心灵简称为“人心”,然后用“世道人心”四字来涵盖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大体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柏拉图的诗学隐含着内在的矛盾张力。他从道德理想主义原则出发,一 方面谴责和控告诗人与诗歌,甚至颁布逐客令将一些诗人赶出城邦,因此在历史上背着敌视艺术和艺术家的恶名。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谙悉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审美教化等多重价值,并采用直接与间接的方式为诗辩护,试图有选择地有条件地利用诗歌来为其教育理念服务。“古来有之的哲学与诗歌之争”,对柏拉图这位古希腊诗哲的影响甚巨。无疑,柏氏轻视摹仿诗而推重哲代表作《理想国》,堪称西方诗化哲学的范本。在这里,哲学的理智与诗意的流动,通过鲜活而古雅的对话形式,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拓展了哲学思辨的诗意空间,而且提升了诗性智慧的理论维度,从而使其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的活动文本。
柏氏所创设的艺术“摹仿论”(μιμησις),传布广泛且影响深远,被奉为西方诗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后世诗学理论中所倡导的“神光流射说”与“理念显现说”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折映出摹仿论的影子。古希腊的μιμησις观,早期与戏剧表演或扮演活动密切相关,从柏拉图开始才把绘画等视觉艺术包括在内,并以此来界定一般艺术的本质。所谓μιμησις,不是简单地摹仿或仿制,而是包括再现加表现、艺术创造与象征意味、心理与行为同化等多重维度。现代语言中的imitation(摹仿)与representation(再现)等词,很难涵盖古希腊μιμησις的真正意蕴,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局限性的和误导性的诠释而已,因此,本书就μιμησις的喻说与真谛进行了溯本探源性的研究,设想将μιμησις论音译为“弥美西斯论”,简称为“弥美论”,借以避免原译“摹仿论”中所包含的片面诠释与可能的误导误解等问题。这在国内学界尚属首次,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内专家好评,并被收录入《2004年哲学年鉴》。
柏拉图的诗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哲学密不可分,其中所关涉的智慧(σοφία)、勇敢(άνδρεία)、节制(σωθροσύνη)与正义(δικαιοσύνη)等“四德”教育,可以说是兴于诗乐(μουσική)、成于哲学(φιλοωσοφία)的立国之本。在柏拉图所倡导的“七科”教育中,诗乐与体操堪称“蒙学”,前者照看心灵,后者锤炼身体,两者互动互补,奠定了培养“整全人格”或“正常儿童”的根基。重估这种古典教育模式,可以了解既往,关照当今,乃至返本开新,对培养正常的中国儿童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本成果论说翔实,讲究规范,对深入研究古希腊诗学的本原意义与西方诗学的历史渊源,具有学理等方面的借鉴价值。本书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显出研究柏拉图诗学的新思路。本书作者应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都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做过专题讲座,并应希腊雅典大学奥林匹亚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古代奥林匹亚科学院之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举办专题讲座。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哲学系主任本尼茨博士对此书评价甚高,计划将其翻译为英文。本书先后获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先后有3篇被全文被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哲学》之上。相关述评见《中国图书评论》(2007-5)和《中国教育报》(2007-8-2)。
成果社会反映
书评:“做学术应当如此”(见《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118页)
“从心灵步入理想国”(见《中国教育报》人文阅读-学科前沿栏目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第3版。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部分内容曾以论文形式先后有6篇发表在《哲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其中有三篇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哲学》全文转载。
1.柏拉图的身体诗学观 (发表于《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外国哲学》2005年第9期。
2.哲学与诗歌为何而争 (发表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全文转载于《外国哲学》2004年第5期。
3.论古希腊诗与乐的融合 (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成果获奖情况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