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心学论集》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0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是关于心学的论文结集,内容主要在王阳明、贺麟、熊十力、牟宗三研究方面,尤以关于贺麟的为多。还有几篇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心学特质及冯友兰、张岱年及韩国学者李退溪和牧隐李穑的思想的。收入本书的文章,都在海内外诸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其中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篇,《中国社会科学》1篇,《哲学研究》1篇,《中国哲学史》2篇,北京大学《国学研究》、《哲学门》各1篇,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1篇,台湾各学术杂志4篇。其余皆发表于几种国际会议论文集(出处皆在文末注明)。
本书虽是论文集,但论题相对集中。全书分为古代篇与现代篇,古代篇11篇论文,现代篇17篇论文,关注点皆在用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心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心学是个遭人诟病的名词。许多人耳食几句流行哲学的熟语,不加分析,想当然地将心学和坏的哲学联系起来,心生厌恶。在相当多的人眼里,心学是师心自用、空疏无物的代名词。心学代表人物被加上许多恶谥,遭到批判。即使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学术研究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进入可以自由发抒研究心得的佳境,但长期以来积累的印象积重难返,对心学有意无意的误解不能说已经完全肃清。本书所收的文章,一个鲜明的意图就是,破除这种成见,显示心学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深厚传统,彰显心学高扬精神的能动性,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长处,在即心即理,即下即上(形而上下),即知即行,即内即外的基础上突出精神、理想的先在性、统御性这一点。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在王阳明研究中,以上基本观点体现为道德和知识的结合。王阳明是个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探索精神。他时时注重道德的统领,又时时以知识充实之、辅翼之。将格物纳入诚意的引领之下,这是致良知的精义,也是他批评心学前辈陆九渊学问粗疏的一个理由。当然这里所谓道德,指精神升华,本领阔大之后的境界,不是一乡善士式的??自守。他说自己的学问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这百死千难就是道德和知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历程。王阳明善于吸收各种思想养分,佛教和道教的学养是他的思想的有机构成成分。在他这里,道德是统领,知识是辅翼。每一个行为都有意志锻炼和知识提高两方面的收获。《传习录》中那些义理通透,文辞灵动的思想,他在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特别是擒宸濠、处忠泰之变,平定闽赣、两广农民暴动中表现出的高度的处事智慧,是他的生命的一体两面,也可以说是他注重道德和知识结合所自然有的结果。本书中关于王阳明的3篇文章集中说明了这一点。《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论析》这篇文章,更将王阳明“万物一体”的襟怀与合理利用自然的理想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给了新的阐释。
以上基本观点在关于贺麟的研究中体现最为鲜明。本书收入研究贺麟的论文8篇,内容着重于对精神本体健动不息,同时又自创理则,借理则以行这一性质的提扬。贺麟以黑格尔为最重要的思想来源。黑格尔哲学既是理则学又是精神哲学,既是认识论又是本体论。精神哲学的自由创发、健动活泼,理则学的严密推证、步步皆实在贺麟这里是统一的。在贺麟眼里,绝对精神是生命与知识的共同体,是生命经过知识这个特殊化过程回复到自己。精神是知识的灵魂和统摄,知识是精神的展开和具体化。所以贺麟同时也很重视康德和斯宾诺莎,认为康德之重视心和斯宾诺莎之重视理是通向黑格尔的两条线。同时西方哲学细密分析、首尾一贯的组织结构上的长处,也可以补充中国哲学系统性不强,长于体悟弱于论证之不足。在精神性和客观性两者中,贺麟又根据黑格尔的思想,认为理念不是思有、主客的平分体或混一体,精神性为主,客观性为从,前者包贯、统御后者,后者充实、展示前者。两者是一个总的生命的两回环。这一点贯彻于贺麟思想的各个方面,他的文化哲学、历史观及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本书揭示的重点所在。
在关于熊十力、牟宗三的研究中,以上宗旨也有体现。本书收入研究牟宗三和熊十力的论文6篇。对熊十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年熊牟师弟对宋明理学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及这些分歧对牟宗三正视熊十力哲学的不足从而在知识论上得以大成所发生的作用上。对牟宗三的研究,是本书的亮点。牟宗三早年喜好西方哲学,对知识论和逻辑学下过很大功夫,奠定了他一生的学问基础。在被熊十力的精神方向扭转以后,他将知识论和逻辑学的学养运用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创造性阐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以“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所代表的天道性体为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以两层存有论为基本架构。他一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强探力索”地从事两间的打通,以证成道德的形上学不仅上通本体界,亦下开现象界。在他看来,形上道体必须由形下经验来开显,形下经验必须有形上本体作指导。如果以《才性与玄理》中的话语来说,圣人之浑一代表宇宙本体,哲学家之慎思明辨代表经验界的具体的多样性,则哲学家可以拆穿圣人之浑一,通过辨示展现其生命的丰富,而圣人则可以显示宇宙本体之全体性与真理性。两者各有封限。哲学家易陷入智及不能仁守,圣人易陷入本体性之封闭而不能展现为具体之多样性。两者兼顾而不偏,人的生命含蕴才能全部彰显。他处处强调道德的形上学,而又处处充满慎思明辨精神。牟宗三正是兼顾到此两者,才能在阐发中国哲学的精蕴时,有如此之深度。本书从分析牟宗三的重要概念“呈现”入手,将牟宗三的基本思想层层展开,对牟宗三的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诠释的可能性和方向提出了一些不同时流的看法,其中也涉及心学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比较。研究张岱年思想的二篇,认为“综合创新”不能作为张岱年思想的名称,仅仅“分析”也不能概括张岱年思想的特质。并据其“天人五论”,提出以“综合的物本论”为张岱年的思想宗旨。对张岱年与怀特海思想的关系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本书中总论中国哲学的论文共3篇,其中论述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一篇,从分析儒释道三家代表人物及《黄帝内经》中所阐发的身心关系入手,力图揭示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现象学特点,以及它与西方身心观的差异之处。论中国实学义涵的一篇,主要目的在突破前人在本课题的研究上仅以经世致用为实学的片面看法。根据中国思想发展中“三统并建”的实际,提出修德、明经、经世之学皆为实学的观点,并提出现代社会中“实学”的新成分及其架构。综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的一篇,提出道德理想、普遍和谐、自律与内在超越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立德与立功、立言的关系。
3.研究方法
本论集中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心学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为时流所困,也不故意标新立异,一切从学理出发。注意吸收西方思想深刻、细密,逻辑秩然的长处,但保持中国思想单刀直入、明快犀利的优点;立足传统哲学的本意,又注重根据新的时代条件指出新的发挥点。故整个文章呈现厚重但又新颖的特点。全书着意彰显的是,心学有深厚的中西哲学传统为基础,不是虚骄自大,除了“先立其大”别无伎俩。特别是当代心学经过西方哲学的洗礼,更有取诸家之长,补心学之短,融会贯通,取精用宏的意图。这是本书立意所在。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书是论文集,又非写于一时,故本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组或单篇文章上。总论中国思想的几篇文章,曾有二篇被译为英文,一篇被译为日文,一篇被译为韩国文,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转载。另有多篇被人民大学复印书报资料《中国哲学》转载。本书中关于贺麟的一组文章,以“贺麟前期思想研究”的名称获得北京大学光华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奖。此外,本人对贺麟的研究,时间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这在中国大陆、港台、海外差不多是最早的,这些研究成果着重对贺麟新心学进行研究,不局限于其新儒家思想,对海内外的贺麟研究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此后研究贺麟的博士硕士论文,都将本人的研究论文列为重要参考著作,在学术界发生了较大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中《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论析》和《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两文被翻译成英文载于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年第2期和2007年第3期,中文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5年第2期和2005年第7期。《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转载于《中国哲学》2004年第3期,韩国文版发表于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哲学论集》第12辑。《王阳明致良知中道德和知识的结合》日文翻译发表于岩崎允胤主编的学术论文集《世纪之交的哲学思考》。《熊十力与牟宗三关于<大学>释义的辩争》转载于《中国哲学》2006年第2期。《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摘要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4期。
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成果由28篇论文组成,在中国大陆核心期刊上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有几篇被引用。在一些学术会议综述中,也介绍了本成果中的相关文章。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资料室所编的《新儒学研究论文索引》中,曾列本成果中关于贺麟的论文5篇。本书中的2篇文章被互联网列为推荐文章。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12月获得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