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海德格尔传》(第二版)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北京: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这是国内第一部海德格尔的学术传记。海德格尔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少数几位哲学家之一。此书以研究的方式阐发了海德格尔人生与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由此而揭示了他独特的思想方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他的纳粹问题的思想含义,以及他的哲学与中国道家的关系。
本书除了第二版序言和引言之外,共有21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1)前6章从他的童年讲到他独特的思想方式于1919-1922年间的形成。(2)第7章至11章阐述和分析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的起源、准备、内容、哲理意义,以及它在《康德书》中的延伸。(3)第12章至20章讲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和人生,其中有四个内容:一是他思想从前期转向后期的原因与哲理体现(12章);二是他后期著作中的主要思想(15和16章):三是他的纳粹问题的有关事实及思想含义(13、14章);四是他与中国道家的关系(17-20章)。
本书的基本观点和学术创新之处在于:
1.将海德格尔思想与人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几本旨在挖掘海德格尔的纳粹根源的传记。由于它们的冲击,许多有关事实第一次出现于公共出版物。这些不利于海德格尔形象的传记的出现使得此人的人生与思想的关系问题难于避免,而以前海德格尔本人和国际国内对他的思想感兴趣的研究者总在淡化或“遮掩”这种联系。另一方面,那些否定性传记的作者们几乎都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本身缺乏了解。
这本《海德格尔传》没有这两方面的缺陷。作者对海德格尔的著作有过多年研究,在写作此传记之前已发表相当数量的有关论著和论文(它们已获得了四项学术奖)。正是这些研究使他相信海德格尔这位以“实际生活本身的形式-境域显示”为思想命脉的思想家的人生与他最深奥的思想是不可分的。而且,他认为上面讲到的那些传记所提出的挑战实际上也是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挑战,在这里思想与人生(及时代)已经以一种戏剧化的、又是严肃之极的方式被贯通了。海德格尔的研究者必须面对和应对它。
所以,本传记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有的甚至是鲜为人知的有关海德格尔的生平、讲课稿和早期作品的材料,还利用1997年旅欧的机会,在W. 比梅尔教授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前往德国,专程访问与海德格尔有关的地方,采访了与他有关的人士,比如海德格尔的两个儿子及两个侄子等,得到了一些只有“在场”时才能得到的材料和体验。2004年又利用在德国讲学一年的机会,收集到新的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融会贯通,力求使得他的思想与人生能够在此传记中相互诠释、相互印证。
2.对于海德格尔独特思想方式的形成过程的发现和深入发掘。
要真正理解海德格尔是很困难的,其原因在于他在《存在与时间》及后期著作中的表述与传统西方哲学大有不同,总使人感到其中大有新意,但却难于从方法上具体说清这新意何在,如何从哲学史发展的线索上看出它的门道。此传记依据有关海德格尔早年思想发展的材料,既有事实条理,又有哲学思路地揭示出海德格尔自己的独特思想方式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主要见3、4、5、6章,特别是第6章第1节),又如何以各种形式表现于他后来的各期著作中(见7章至16章)。简言之,它是现象学、解释学、新康德主义与生命哲学及实在论在“境域”(视域、边缘域、时境、语境)中融合的产物,充满了生存感、游戏感、历-时感、艺术感和终极感,与任何观念化或简单直觉化的方法和倾向都不一样,但又确实有着哲学史和方法论上的来源。这一揭示尽管在中文世界里是首次,但此传记作者在进行有关的研究时曾受到美国海德格尔专家T. Kisiel著作的启发。不过,此传记在事实和思路的阐述和理解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Kisiel没有充分阐述出这一思想方法的“境域”的本性,没有有效地涉及早期海德格尔与实在论和生命哲学的关系,更没有说明这一思想方式如何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的海氏著作中。
3、揭示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在方法上的贯通之处
此传记中包含有不少对海氏思想的新看法,比如对“Dasein”(缘在)、“Sorge”(牵挂)、“Ereignis”(缘构发生)、“时间性的退化现象”、“‘技艺’与‘技术’的关系”等的新解或新译。特别是关于海氏前后期思想的关系,或“转向”的含义,此书的论证与国内外学术界中流行的讲法很不一样。按照那种讲法,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着“主体主义”与“非主体主义”的本质差别。此书则依据以上两节提及的那些进展,表明情况并非如此。海氏前后期尽管在关注的问题和使用的语言上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基本的思想方式上有着深刻的一脉贯通之处。“转向”是对前期思想中的一些具体的探讨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偏差——比如“时间性的退化现象”——的纠正,以及从新的角度来深化“境域-形式显示”方法的需要。这样,就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海德格尔的这样一种往往被人忽视的说法,即他的前期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对那个“转向”的需要,前后期思想之间并不存在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那种根本哲学立场的断裂。
4、对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的较深入探讨
基于新的事实,尤其是基于对于海氏内在思想方式的发现,此书对于海氏与纳粹关系的问题有了一种新的处理角度和理解角度。首先,无论从事实上讲,还是从思想方式上讲,海德格尔与纳粹的暂时联手都不像那样只知一力维护海德格尔的人(包括海氏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偶然的”,甚至是“另有良好用心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因缘的。而且,正是从这些事实或理由中也可看出,海德格尔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源和危险看得要比纳粹深入得多,而这正是他很快与纳粹分手,但却在二次大战后迟迟做不出被要求的那种检讨的原因。
在这方面,此书特别关注一件具有重要思想意义但又常被人们忽略的事实,即海德格尔自30年代初开始对德国作家荣格尔(E. Juenger)著作的强烈兴趣以及由此而引发(或起码是受到重大推动)的对于现代技术问题的持久探讨。这条线索从思想的角度显示出海德格尔为什么会涉入纳粹运动,为何与它很快发生冲突,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他的后期学说具有超出纳粹主义的更深意义。当然,这种讨论离不开“海德格尔独特思想方式如何在其中显现”的问题。因此,除了以一章(13章)来阐发有关事实(其中不少事实是第一次在中文出版物中披露)外,另用了一章(14章)来讨论海德格尔1933年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时的演说的思想含义。此外,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道”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的反映也以一种边缘的方式被涉及。这些都是西方近十几年中出版的那些挖掘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的传记所没有的阐述维度和理解维度。
5.对于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开创性发掘
西方的同类传记没有一本处理过这个关系,而这本书的最显著的独特之处就是着力揭示了海德格尔与中国“道”的深刻关联。而且,此书第二版(2007年)正是在这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加强。它增加了全新的一章,即第17章,介绍和研究了一个为本书作者新发现的重要材料,即发表于《海德格尔全集》75卷上的一篇文章,在其中,海德格尔引用《老子》11章全文,来解释他最尊崇的诗人思想者荷尔德林的独特性及其他本人前后期思想。此外,关于本书12章末披露的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的事实,这一版还提供了原始材料的四页复印件,置于书前。
此书的第12章末尾在国际学术界中首次披露了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海德格尔与道家关联的最早的又是极重要的一件事实,即海德格尔在代表他“转向”的那篇著名的“论真理的本性”(1930年写成,1943年修改后出版)的手稿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经》28章的“知其白,守其黑”,用来说明这样一个与他前期著作中的某一方面的表述不一样的思路,即被遮蔽的“黑暗”的一面与被揭蔽的“光明(白天)”的一面是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这个事实的意义在于:(1)它表明海德格尔对道家的明显关注出现于30年代初,而不是自1946年受审查之后。(2)这种关注与他思想的转向及后来讨论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有内在关联,由此而可见他对“道”的兴趣绝不是偶发的。(3)它相当准确地指示出海德格尔的转向的特点,即进一步清除传统真理观中的观念自“明”说的潜在影响,趋向一种“阴”(被隐蔽的、“暗”的、边缘的、宁静的、混蒙的、神秘的)与“阳”(被揭示出来的、“亮”的、中心的、健动的、清楚的、去魅的)平衡互构的看法;而不是像一些人主张那样,这转向意味着从前期的“主体主义”转向后期的“只关心存在本身”。(4)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后期的一些关键词,比如“道路”(Weg)、“道说”(Sprache)、“技艺-技术”和“缘构发生”(Ereignis)的内在含义。
除此之外,针对一些人,包括掌管海德格尔手稿的海德格尔次子要否定海德格尔曾在1946年夏天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合作翻译《道德经》这件事的作法(这种说法亦为国内、尤其是香港的一些学者所传播,甚至使曾热心了解海氏与“道”的关系的熊伟先生降低了他的声调),此传记在第18章中做了详细的考察。在作者当年留学美国时的老师和一些德国学者的帮助下,并基于从文献和采访中所收集的证据,此书不仅论证了这次很有意义的短暂合作的真实性,而且对这种“否认”背后的动机和背景做了有根据的解释,并由此而讨论到了海德格尔与日本思想的关系。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就达到了另一个结论:在东方的各种思想中,海德格尔唯独对“道”产生了最强的兴趣,受到了最明显的影响。从这些方面看,海德格尔与中国之间的确有着一种极为难得的历史与思想的缘分。严肃认真地看待它,而不是跟在一些确实是“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的后面去漠视它,甚至去没有什么道理地否认它,是中国学者们的责任。
本书的研究方法:
(1)被研究者(海德格尔)的人生与哲学思想相互印证的历史解释学方法。本书叙述和发掘出来的海德格尔的人生事实,几乎都与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转变有关。比如海德格尔家庭的宗教背景如何影响他儿童、少年和青年期的教育和思想趋向,乃至他对于“存在意义问题”的兴趣的形成。海德格尔对于自然的热爱如何影响到他处理存在意义问题的方式、他对道家的兴趣,乃至他后期思想中对于诗与思关系的探讨。另外,他留意道家的事实也增加了我们理解他思想转向的维度以及他对于现代技术批判的动机。他与纳粹关系的事实对于了解他的思想转向、他与道家的关系等,都很有关联。等等。
反过来,书中揭示的海德格尔哲学的特点也很有助于读者更深入他的人生,比如他为什么要反叛出天主教,为什么会对道家感兴趣,为什么与纳粹有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为什么要住到山中小屋中,等等。
(2)研究海德格尔思想方式时,重视影响其思想形成的哲学史线索,比如布亥格的实在论、胡塞尔的现象学、拉斯克的新康德主义、古希腊哲学、康德的第一批判等等。这曾是海德格尔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处。
(3)事实考证法。对于一些关键性的事实,比如海德格尔1930年《论真理的本性》手稿中的《老子》引文、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合作翻译《老子》的真实性,海德格尔与纳粹的联系,等,本书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这些事实一旦被确认,甚至首次被发现,就会产生重要的思想理解的效应。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于1998年初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产生了较大、较长远的学术影响。由于时隔已久,一些反映不及收集。现只提供两篇由学生从网上或杂志上下载的书评。经我和出版社授权,此书被香港城市大学制作为学术用途的光盘。在台湾出版了此书的繁体字版,书名改为《海德格:二十世纪最原创的思想家》(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4月;见附件四)。2007年经修订增补后,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了第二版。
此书的第一版曾于2000年12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的第二版新书出版以来,又被一些论文引用和涉及。具体信息见附件(由于申报者本人不谙网络,这些信息由其学生收集)。
成果社会反映
对本书第一版有过不少反映。目前收集到两篇书评(2002年,2004年)。此书2005年在台湾以《海德格:二十世纪最原创的思想家》(台北:康德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
国外的反映,在手边的有Lin Ma and J. van Brakel的“Heidegger’s Comportment toward East-West”一文,发表于Philosophy East & West (vol.56, No.4, Oct.2006, pp.519-566)。其中三次举本书为其论点的证据。见该刊522、533、541页上的注释7、43和69,及最后的参考文献(页566)。
对于本书第二版,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集到60多条有关信息。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007年本书被引 6次
1 孙冠臣.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世界哲学.2007,(03):47-55
2 侯康为/袁伟.复调音乐中的结构主义美学.音乐研究.2007,(03):89-96
3 孙迎光.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与中国诗性文化的会通处.江苏社会科学.2007,(04):15-19
4 马万东.实践智慧(phronesis)与“技艺”(techne)之喻——由亚里士多德引发的现代思考.现代哲学.2007,(01):58-62
5 熊家良.空间·故乡·童年——中国现代小城作家现象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7,(04):144-147
6 谢友倩.从先验逻辑到存在绽出——海德格尔想象力对康德想象力的超越.江苏社会科学.2007,(05):38-43
成果获奖情况
本书的第一版(1998年)于2000年12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