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
2010-02-28 作者:罗浩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第6期     
  出版单位  《经济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选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第二部分是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个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扩展新古典索洛模型,引入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证明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固定的资源禀赋将使经济增长最终陷于停滞。第四和第五部分,分别探讨摆脱资源瓶颈、恢复经济增长的两种机制: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以及它们各自的经济地理含义。最后一部分,得到全文的结论,讨论修正方向,并引伸出政策含义。
  该文发现,自然资源要素禀赋的相对固定性和不可流动性,以及与劳动、资本要素之间的不完全替代性,是导致经济增长最终遭遇资源瓶颈而陷入停滞的根源。因此,摆脱资源约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也就在于,促使相对过剩的要素在地区间和部门间转移。前者就是将过剩的劳动和资本转移到外地,与该地丰裕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外延扩大自然资源禀赋;后者则是将部分劳动和资本转移到研发部门中,研发出节约已有资源和发现新资源的技术,提高自然资源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替代性,实现资源增进型技术进步。
  该文的政策含义展现了当前我国走出自然资源瓶颈的两种可能方向。其一是促使高资源消耗产业向国内外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一方面,对于完全不可流动的自然资源,如工业用地和自然环境,其短缺主要是地方性的短缺,即存在于东南沿海等产业密集地区的用地紧张和环境污染,这类产业可以向用地和环境较宽松的中西部内地转移,同时实现产业的梯度推移,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可流动的自然资源,如可以跨地区运输的能源和金属矿产,目前存在的主要是全国性的短缺,对此,则须通过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合作开发国外矿产资源,或者将某些资源密集型产业直接转移到海外生产。
  其二是加快资源增进型技术的开发,包括降低资源消耗的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探索太空、深海等未知空间资源的技术。一方面,政府公共投资应向耗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短期回报低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领域倾斜,例如目前的航天计划、核聚变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尤其需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资源增进型技术的开发,为此,必须建立更为有效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消除自然资源价格的低估和扭曲,使得各种资源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稀缺程度,从而迫使企业自觉减少稀缺资源的消耗,研发节约稀缺资源和利用替代资源的技术,同时,还必须强化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保护,以克服“搭便车”式的机会主义行为,激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理论创新:
  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内恢复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传统,对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遭遇的自然资源瓶颈给出了一个严谨的理论解释。
  现代主流增长理论对日益突出的经济增长资源约束问题不够重视,例如,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分析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三类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增长理论则试图将上述增长因素尤其是技术进步内生化,而另一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却很少被当代增长理论家所关注。而本文则成功地将自然资源要素引入新古典索洛增长模型,揭示出自然资源瓶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扩展得出了突破自然资源瓶颈的可能途径,并指出这些途径在经济地理上的不同含义。
  具体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三点:
  (1)尽管已有少数文献将自然资源约束引入主流增长模型,但它们都只是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技术进步对克服资源约束的乐观作用,而我们还着重分析了另一种摆脱资源瓶颈的途径——产业转移。
  (2)此外,现有文献对技术进步的处理仍采用传统的劳动增进型或资本增进型等形式,而我们则尝试引入自然资源增进型技术进步。
  (3)最后,上述两种资源瓶颈的解决途径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存在不同影响,这也是现有文献所没有考虑的。
  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维持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障碍。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本文对经济增长资源约束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由此得出的若干政策含义,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出资源瓶颈,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研究方法
  该成果是一篇经济学基础理论类论文,采用了数理模型方法进行严谨的理论分析,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主要采用微分方程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全文共建立了三个数理模型,其中一个为基础模型,另外是两个是对基础模型的扩展。
  作为分析的一个起点和参照系,该文首先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自然资源要素,并且暂时不考虑技术进步,提出一个基础模型来解释古典增长理论的传统,即自然资源瓶颈如何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接下来,该文分别从两个方面放宽假设,来扩展上述基础模型。一方面是放宽单一地区的假设,建立了一个考虑多个地区的模型,通过引入产业在地区间的梯度转移,可以有效地克服自然资源瓶颈,使得整体经济不再收敛,而是趋于长期持续的增长。
  另一方面是放宽技术不变的假设,建立了一个考虑技术进步的模型,通过引入厂商调整要素在生产和研发部门间的配置,逐步推进自然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摆脱自然资源瓶颈,从而在长期中实现持续增长。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作为一项基础研究,该成果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励,并频繁被权威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和网站全文转载,以及被核心期刊论文所广泛引用。
该成果先后获得:第六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该成果已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东方管理文摘全文转载;此外,还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桐山论坛、天润财经网、飞诺网等学术或财经网站全文转载。
  根据不完全统计,该成果已被8篇权威及核心期刊论文引用,被5篇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引用,被2篇会议论文引用。

  成果社会反映
  全文转载于:
  《东方管理文摘》,第六十二期,第65-76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2008年3月14日出版)。
  国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564176&chnid=1030&leafid=3007&gourl=/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
  http://cenet1.nsd.edu.cn/view.asp?id=55051
  桐山论坛(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办)
  http://www.danshanlu.fudan.edu.cn/bbs/viewthread.php?tid=322
  经济学阶梯教室(南京审计学院主办)
  http://www.gjmy.com/html/jingjixuelunwen/2008/08/17264.html
  天润财经网
  http://www.forumcn.com/inews/html/bzcjlw_1/hgjj_8/gnjj_44/2007-09/1188807404.php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根据CNKI等数据库检索,2008年度,该成果被核心期刊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引用14篇次,详见下页目录:
  1、林伯强、何晓萍: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pp94-104.
  2、房林、邹卫星:自然资源、社会地位与经济增长——一个资源约束框架下的增长模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pp1-5.
  3、张贡生:“资源诅咒”论: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财贸研究,2008年第6期,pp14-20.
  4、张伟:资源环境约束与资源型经济发展,当代财经,2008年第10期,pp23-29.
  5、李刚:资源环境约束对我国经济“增长阻滞”效应分析——兼论设立“双型社会”综改区的意义,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pp28-33.
  6、房林、邹卫星: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6期,pp68-73.
  7、张贡生:“资源诅咒”论述评,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pp9-13.
  8、姜涛:参与资本市场创新,促进安徽经济崛起,现代经济,2008年第7期,pp50-51.
  9、王智辉: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悖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孟晓军:西部干旱区单体绿洲城市经济增长中的水资源约束研究,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2、尹来盛: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竞合实践的土地托管制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郑雯雯:资源依赖型区域贫困化增长:形成机理与破解途径,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李俊:资源约束、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8.
  此外,2007年10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上,南昌大学经管学院的刘耀彬博士提交的会议论文也引用了该成果。

  成果获奖情况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11月
  2、南京大学:第六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12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