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2010-02-28 作者:李江帆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批准号:92AJB022)的延伸研究成果和中山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项目研究成果,是创立第三产业经济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的我国著名第三产业专家李江帆教授和他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青年教师经十多年科研攻关写成的一本研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优秀学术专著。它依据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全国掌握中外第三产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供给、需求、结构、区域、时序、政策、制度、总需求等重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构想、定量模型、实施方针和具体对策,在揭示中外第三产业发展的定量规律,建立第三产业经济运行数学模型方面取得了突破,对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科学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全书共64万字,由9篇组成。包括:第一篇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概述,介绍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篇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供给因素研究,分析了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和增长模型,中国第三产业增长态势、生产函数、增长供给因素和增长特征,中国第三产业增长的供给因素等方面;第三篇中国第三产业增长需求因素研究,包括了需求与第三产业增长的相关性、需求因素对中国第三产业增长的作用、中国第三产业增长需求因素等方面研究;第四篇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研究,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中国第三产业结业结构演变与就业增长、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等方面,揭示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特征、发展趋势、优化目标和对策;第五篇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研究,从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状况、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等方面,研究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第六篇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时序研究,包括第三产业发展的时序性、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时序特征、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发展趋势与对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七篇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探讨了第三产业政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第三产业政策的作用、中国第三产业政策的选择与实施;第八篇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制度研究,研究了经济市场化与第三产业的制度安排、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市场深化下的中国第三产业制度选择等方面;第九篇中国第三产业总需求研究,包括第三产业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的特点及其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外贸进出口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 揭示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提出了衡量第三产业水平的相对和绝对指标;全面论证了第三产业在国名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2.建立了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和增长模型,测算了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资本收入份额等重要指标;估算了中国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分析了劳动和资本投入对中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
  3.建立了服务总需求模型,估算了服务需求函数,分析了需求抑制或扩张条件下中国第三产业增长特征及其效应;分析了居民服务需求、准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和国外净服务需求。
  4.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第三产业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模型,分析三大地区第三产业机器内部行业的内部发展状况、发展综合水平。
  5.分析了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口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关系,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历史定位和演变趋势,各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和趋势。
  6. 从结构转换的总体差异、产业结构变化途径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的时序特性;从结构变化值、相似系数、部分反应弹性值、第三产业主要行业时序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序列做了定量分析;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时序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第三产业产业发展序列的思路和对策。
  7. 分析了中国实施的第三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作用偏差、副作用和负作用;提出可供选择的第三产业政策。第八,探讨了第三产业深化下的中国第三产业制度选择、第三产业瓶颈部门发展的制度约束和市场化的选择。
  9.分析了中外第三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特点、需求差异及政策建议;估算了中国服务需求收入弹性,提出对策建议。
  该书通过分析中外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第三产业发展模型,揭示第三产业供求影响因素、宏观比例、内部结构、区域分布、时序发展、制度变迁的规律性,丰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基础上,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构想、定量模型、实施方针和具体对策,在揭示中外第三产业发展的定量规律、建立第三产业经济运行数学模型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新世纪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思想和决策借鉴,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该书采用了实证性、动态性、前瞻性强的科学研究方法。该书借助TSP、SPSS、EVIEWS、EXCEL、投入产出分析等计算机分析软件,在详尽、全面掌握中国第三产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就业、投资、收入、消费、出口、GDP、工业化水平、劳动、人口、资本、增长速度等因素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选择合适的经济变量和经济模型建立第三产业产值模型、就业模型、生产函数、消费函数等模型。在实证分析方法弄清有关经济变量因果联系的基础上,确定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所需的条件及其相关程度,再通过规范分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条件、措施、对策作价值判断。与此同时,类似方法也用于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变量与三次产业比例的规律性,建立不同类型的三次产业发展模型,作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前景的科学参照系。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多家报刊发表书评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认为:“《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研究的是我国21世纪初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其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分析中外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建立第三产业发展模型,揭示第三产业供求影响因素、宏观比例、内部结构、区域分布、时序发展、制度变迁的规律性,丰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其实践意义是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基础上,为我国新世纪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思想和决策借鉴,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该书 “多层面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规律, 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的第三产业发展思路、方针和对策,在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取得突破”,与《第三产业经济学》和《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形成相互呼应的三个姐妹篇,“反映了李江帆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该书作者非常重视创新性研究;全书篇章字里行间中新意洋溢,随手可拈”;“得出了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产业政策制定有较大参考价值的结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第三产业研究的一项优秀成果。它依据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掌握大量中外第三产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构想、模型和具体对策,在揭示中外第三产业发展规律、建立第三产业经济运行模型方面取得了突破, 对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科学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张卓元:《经济学动态》2006.4)
  该书在学术界内被广泛参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期刊网论文和博士硕士论文文库收集的论文中,该书被引用的次数达116次,从侧面反映出其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 的延伸研究成果和中山大学“985工程”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认为该书“反映了李江帆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全书篇章字里行间中新意洋溢,随手可拈”,“是我国经济学界第三产业研究的一项优秀成果。它依据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掌握大量中外第三产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构想、模型和具体对策,在揭示中外第三产业发展规律、建立第三产业经济运行模型方面取得了突破, 对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科学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张卓元:《经济学动态》2006.4)该书在学术界被广泛引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2009.4.9的不完全统计,该书在中国期刊网和博士、硕士论文被引用次数达116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