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丁士军: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和农户的处理策略
2010-02-28 作者:丁士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和农户的处理策略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2月    
  出版单位  中国农业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第一章:绪论
  研究目标:理解南方水稻生产干旱风险特征与程度,考察不同水稻生产系统干旱风险经济影响及农户的处理策略,提出技术和政策干预的措施建议。
  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和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
  关键概念:1)南方研究地区;2)干旱定义和类型;3)风险及农业生产干旱风险;4)农户及中国小规模农户;5)农户生计策略。
  研究数据:1)湖北、浙江和广西三省农户调查;2)FAO农业生产数据。
  第二章:水稻生产状况和干旱特征
  2004年南方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87%左右。南方年均降雨量约1400毫米。水稻生长期为占全年降雨量60%的夏秋两季。干旱主要发生在夏季并延至秋季。三省秋季干旱发生率最高。夏秋干旱的区域共生概率较高。
  在县级水平上水稻播种面积对降雨量变化的弹性小且不显著。干旱年份三省水稻产量损失分别占总产量的0.3%,3.5%和4.2%。从省县宏观水平上看,干旱没有造成具有统计显著性的产量下降。
  第三-五章:农户水稻生产、干旱影响及干旱风险处理策略
  农户水稻干旱损失
  干旱影响在农户层面是广泛和严重的。干旱年份里,湖北农户水稻播种面积减少34-40%,单产下降9-37%;广西农户单产下降30%。干旱致农户农作物产值损失达33%。基于地块数据分析,干旱致水稻单产平均损失达2.7吨/公顷。
  农户干旱风险处理策略
  “事前”策略:1)减少水稻面积;作物空间分散种植;2)作物多样化种植:干旱年份Simpson多样化指数更大;3)适时调整生产活动:改变育秧方式、推迟插秧、改种、调整投入;4)从事相关性弱的收入活动。农户“事后”策略是减少消费。由于干旱风险长期存在,农户的消费调整策略已融入到了日常生活。
  第六-七章:部门的水稻干旱处理策略、水稻抗旱技术和品种采用
  社区公共资源管理策略
  耕地和水资源由村集体管理的机制有助于共同抵抗自然风险。村集体土地搭配分配的安排反映了集体对自然风险的长期处理机制。
  政府干旱风险处理策略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用抗旱节水新技术;完善农村社会化抗旱服务体系;加强抗旱系统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水稻抗旱技术及品种采用
  引进旱稻和培育耐旱水稻品种是水稻抗旱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高产性状依然是育种首要选择。科研育种方向和农技站及农户品种性状期望存在明显差异。
  第八章:研究结论和建议
  在宏观上降雨量对水稻产量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这和微观农户数据分析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南方地域广阔,干旱是局部发生的。
  农户采取了各种“事前”处理策略:改变种植模式,作物和品种多样化,改变育秧方式,推迟插秧,增加抽水,改种其他作物,调整生产投入,从事相关性弱的收入活动等。农户将各种消费调整的“事后”策略融入到了日常生活。
  社区内存在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处理干旱风险的有效机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乡村公共资源管理机制对处理生产风险是十分独特和有效的。
  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需要在灌溉、公共资源管理、灾害预报、耐旱品种等方面整合干旱风险处理机制。
  防汛抗旱指挥部在灾害救济经费和行动上必然朝向带来显而易见基础设施损毁和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倾斜;干旱的影响是缓慢而长期的,需要不同的机构和制度安排。
  推动农户收入多样化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农户抵御干旱风险。需要贫困扶持政策保证贫困农户不受到干旱的特别影响。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结合本项目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意见(附件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选题和内容上,对南方稻区农作物生产的干旱风险和农户规避风险策略的研究具有原创性;
  2)提出干旱是南方水稻生产主要自然风险的实证证据。运用经济模型分析干旱对水稻生产宏观和微观影响;较早地在国内利用地块水平上的数据进行水稻干旱损失估计;
  3)在方法上,以干旱为切入点,总结农户风险特征程度,尝试提出农户风险管理分析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农户风险处理策略提供手段和方法参考。在国内较早利用微观数据分析农户水稻干旱风险“事前”和“事后”处理策略;
  4)在国内较早分析农村社区特有的利用公共资源应对干旱风险的机制,包括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和公共水资源的分配机制应对干旱风险。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遵循实证分析方法程序。
  1)通过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设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问题,界定关键概念,设计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
  2)在南方灌溉水稻和“雨养”水稻地区选择3个省30个调查县,收集县级降雨量和水稻生产数据;在3个省收集农户层面和当地政府和农业技术部门的数据,用于进行实证分析。
  3)在省县宏观层面,利用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0个县宏观数据,考察降雨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通过建立水稻生产关于降雨量的二次方程来考察弹性,计算弹性系数并检验其显著性(即弹性系数零假设检验)。
  4)在农户微观层面,基于国际水稻研究所、Devereux(1999)、Townsend(1994)和Pandey(1999)等发展的分析方法和框架,考察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及农户干旱风险处理策略。
  (1)收集影响水稻产量因素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判定干旱导致的产量损失。在Pandey(1999)建议的全虚拟变量模型基础上,考察地块特征、投入水平、干旱年份虚变量和农户管理效率等因素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收集较大样本农户正常和干旱年份分地块的数据进行模型估计,获取不同农户、不同地块、不同投入及干旱对产量的影响。
  (2)关于农户风险处理策略,选取灌溉水稻村和“雨养”水稻村,采用财富排序(Wealth Ranking)方法选择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正常和干旱年份农户生产管理活动。利用Simpson作物多样化指数刻画农户在干旱年份作物种植多样化程度;考察农户干旱风险“事前”和“事后”处理策略。
  (3)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访谈,分析各级机构和部门对干旱的认知及应对策略。
  5)总结实证研究发现,交流和讨论,形成研究结论。提出应对南方干旱和完善农户风险处理策略的政策措施建议。

  4 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本专著是在农户水稻生产干旱风险处理策略研究领域较早进行的工作:
  1)查新报告显示“未见与本课题针对南方水稻生产干旱风险及农户处理策略整体研究相同的文献报道”(附件4)。
  2)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意见指出5个方面的创新性,“是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附件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优秀”(附件3)。
  本专著研究成果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主持和参加学术和政策研讨会。向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实际部门人员介绍研究成果;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从事项目合作研究(附件6)。
  2)发表专业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发表论文20多篇(附件5)。
  3)项目研究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4)本专著依托的研究获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附件1)。
  研究成果对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南方山区的水稻生产具有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制定水稻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开发等技术和经济政策,制定扶持稻农生产及协助稻农干旱风险处理策略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合作研究,使研究结论得到决策采用。研究成果被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政府,湖北恩施州人民政府,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决策采用(附件7)。

  成果社会反映 
  1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证书
  通过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评审意见指出了5个方面的创新性,“是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附件2。
  2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优秀证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为‘优’。附件3。
  3 科技查新报告
  科技查新检索中心查新报告:“未见与委托课题针对南方水稻生产干旱风险及农户处理策略整体研究相同的文献报道”。附件4。
  4发表论文首页
  在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及国外发表论文25篇。附件5。
  5 国际合作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证明
  多次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小麦玉米改良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和大会宣讲论文。附件6。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研究成果采用证明
  研究成果被湖北省农业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随州市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和恩施州政府的政策决策采用。附件7。

  成果获奖情况
  本书所依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成果获得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科技进步二等奖(附件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