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工程”与个案企业的分析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管理世界》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本文在我国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猖獗、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产业链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性与前沿性。论文有十个版面共二万字,分为引言、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市场失灵:中国饲料产业实证考察、现代产业链的演进:基于案例分析的联动优化产业链、结论与局限性五部分组成。论文在作者亲自展开中国畜牧饲料产业“千百十”(1000家养殖户、100家养殖协会和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调研工程的基础上,运用西方产业组织和产业链整合的理论,结合中国畜牧饲料产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基于联动优化的中国畜牧饲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理论框架,提出了“公司+服务体系+监控体系+养殖小区+产业养殖工人”的新型复合式养殖小区新模式。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首先,填补了“基于中国国情的畜牧产业组织与产业链理论框架”的研究空白。在传统组织和产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小农经济和饲料产业的现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基于联动优化的新的产业链整合理论框架,丰富和发展了西方传统的组织和产业链理论。
其次,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和案例。在中国畜牧经济腾飞(数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质量)的双重背景下,对中国1000家养殖户、100家企业和1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长达七年的实地调研,认真研究了中国饲料产业链各种经济要素的优化整合,这些调研的数据和案例不仅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据此总结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中国规律。
第三,提出了新模式。通过自身实地调研与官方数据的对比分析,针对中国畜牧产业的真问题与形成机制,分析了“公司+农户”和单纯型养殖小区的弊端,提出了“公司+服务体系+监控体系+养殖小区+产业养殖工人”的新型复合式养殖小区的新模式。
第四,指出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弊端,提出了中国饲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传统的产业链理论要么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要么只重视企业内部的能力,而且本质上是静态的分析,本文则以产业环境、顾客价值和中国国情因素为逻辑起点明确了现代饲料产业无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出了应该先建立现代化的产业链再提升行业集中度的中国饲料产业新路径。
3、研究方法:
本论文兼顾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以理论分析为切入点,以数据实证分析为基础,以案例分析法为补充。首先运用了传统的产业组织的SCP理论分析框架切入研究问题;其次,运用对比分析法衡量实地调研数据与官方统计数据的差别进行数据修正;第三,运用事后分析法(Meta-analysis)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与提炼;第四,利用准自然实验法获取实证调查数据,再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案例分析法作为补充修正,案例研究可以对企业管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以及更深入地探索,不仅可以为新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基础,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与求证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范围。
4、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
论文是在全国饲料畜牧行业“千百十”调研工程的基础上写成的,不仅总结了正大集团、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资源亚太等十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验,而且行程数万公里,历时数年,在全国九个省份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数据和访谈资料,研究成果不仅被中国饲料协会、中国畜牧协会、中国渔业协会所采纳转变为国家畜牧饲料行业的政策,而且直接指导了众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实践活动,被研究者大量引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果社会反映
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在理论上填补了基于中国国情的双链互动的产业链研究的空白;
在实践应用上,论文对整个畜牧饲料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农业部中国饲料协会、农业部中国畜牧协会、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等国家级协会采纳论文观点形成行业政策推广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北京资源亚太公司等众多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论文观点,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论文观点被众多学术论文、专著引用,如《教学与研究》2007第10期14页——19页引用3次。
论文观点被农业部中国饲料协会、农业部中国畜牧协会、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等多家国家级行业协会和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北京资源亚太公司等众多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纳应用,均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证明参照附属资料。
成果获奖情况
荣获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2007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