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
2010-02-28 作者:张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
  本书从金融需求视角出发,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5章的内容,介绍了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背景和理论;下篇5章则收录了涵盖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分析和案例研究,以进一步为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的具体推行提供某些微观和细部的提示。具体篇章结构为:
  上篇 背景与理论
  1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
  2中国农村的二元金融结构:初步分析
  3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户借贷行为
  4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
  5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
  下篇 案例研究
  6 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利率:一个金融需求视角——以重庆二塘村为例
  7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基于对河南西北部平原地区三个村庄的调查
  8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程度——基于湘、闽两省的调查分析
  9 政府的偏好还是农民的需求——以浙江省温岭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
  10 民营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供给机制与农户金融需求——以山西“平遥模式”为例

  2、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创新
  近年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文献不少,林毅夫、G.Feder、刘遵义和罗小朋的合作论文《中国的农业信贷和农场绩效》(1989)、谢平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2001)等都堪称凸显功力之作。但从总体上讲,立足金融需求视角者寡,而关注供给与政策者众。
  目前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将农村金融的需求量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缺乏直接的统计数据,大多数学者一般用农村经济份额作为农村金融需求份额的替代指标,将此与农村实际获得的金融服务份额进行比较,由此往往得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结论。如陈锡文的《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2004),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2005)等。当然,还有些学者用农民、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贷款困难、民间借贷活跃等现象作为农村正式金融供给不足的证据,如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2003),李命志《丛“国退民进”看农村金融的症结与出路》(2004),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1)等。
  另一种较为普遍的关于农村金融供求的分析则主要是制度层面的供求问题,即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问题。其基本逻辑一般是:目前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制度,现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实际如何,而这是否协调适应,如何弥合缺口、实现二者的适应和协调等。对此,最为典型和系统的成果便是何梦笔、冯兴元、何广文(2002)的研究,他们分别对中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分层细化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而正规金融、准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和经营特点,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任何一类金融机构、任何一项金融工具都只能解决部分农村金融问题,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需求与供给结构的不匹配,农村金融组织单一化、垄断化,金融服务不到位,其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国有或准国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或准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机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与这种全面系统的一般分析不同,本项成果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研究,则以更具历史文化色彩、更贴近于中国农村实际的分析,在明确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现状、解读农村金融需求的基础上,阐释了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匹配的原因,指出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主要取决于农户利用农贷的能力。若舍此,奢谈农村金融机构变革与调整是徒劳的,如果农户没有提出相应的信贷需求,政府设计的农贷制度再好,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
  这项最终成果选择了金融需求视角,这与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和政策层颇为流行的金融供给思维定势形成鲜明对照。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频频出台并着力推进的着眼于改善金融供给的政策举措大都收效甚微,甚至无功而返。我们自然不能怀疑国家制定和实施农村金融政策的良好愿望,不过,如果这种良好愿望不能吻合于农村社会的实际金融需求,那么,便会形成某种“强制金融供给”,最终不但落下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挤出”农村社会的其它有效金融供给(如民间金融),从而使广大的农村经济单位无法享受到起码的金融服务。
  近期国家出台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改革政策开始凸显需求导向,不论是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农村金融发展新战略,还是银监会发布的一系列有关改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新规定,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关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组织已经列入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议事日程,这些积极的政策迹象或许受到孟加拉国Grameen Bank成功模式的启示以及尤努斯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刺激和提醒,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让长期关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人们眼前一亮。
  本项成果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为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或者政策诠释,而是进一步扩展到为这些新政策的具体推行提供某些微观和细部的提示。因为在其有限的内容和篇幅中,不但提供了有关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绩效的理论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涵盖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案例研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案例素材都来自于中国农村第一线,凝结着课题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和村镇农户与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亲密接触”的心血和思考。

  3、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本项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将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性质与结构的判断建立在一个牵涉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且综合了农村社会诸多层面因素的逻辑链条之上,基于此,对农户、国家及其金融联系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框架及其内涵的理解。本项成果的一个理论贡献是为人们观察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提供了一个长期视角。要深刻理解中国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的重要性,需要立足于一个长期的历史视角。一旦从这个视角看过去,则中国农村的金融困境就不再是农户的信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究竟什么样的金融机构才能满足这种信贷需求的问题。中国农村的金融困境实际上缠绕和凝结着农村社会长期积淀的社会经济矛盾,中国农村的金融制度选择牵扯着在新的经济社会变迁背景下如何重建和维系国家、农户以及农村社会“脆弱平衡”的问题。
  本项成果对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农户的功能与金融偏好给予了特别关注,其基本出发点是,要洞察中国农贷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一定不能离开对小农家庭这个最基本单位的认识,一旦了解了小农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也就了解了小农的各种动机、需求与偏好(包括金融偏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而合理地刻画中国整个农贷制度的图景,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中国农贷制度改革的政策结论与建议。
  实际上,以农户家庭为初始禀赋点的农村圈层结构是我们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一个逻辑基点。本项成果发现,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意识与家庭圈层结构决定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认同与依赖传统的借贷渠道和方式,而不是一下子融入现代信贷制度。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社会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小农借贷所遵循的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次序,即在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时寻求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家庭内源融资,如家庭预算仍然存在缺口,就去寻求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次序是,首先谋求国家的信贷支持,其次则在家庭圈层结构内寻求友情借贷。
  本项成果的结论具有丰富的现实政策涵义、改革绩效甄别价值和应用价值。基于我们的分析逻辑,2003年8月启动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和2006年推行的农村金融“新政”的绩效不言自明。如果任何针对农村社会的金融改革行动,将农户这个农村金融的真正需求者置于事外,则引发的是必然是又一轮政府间的金融博弈。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往往充盈着改革设计者和推动者的良好愿望,但是,农村社会特定的制度格局以及由此引致的金融供求关系扭曲,总是使看似顺理成章且不存在显著逻辑纰漏的改革行动无功而返。无论如何,对于饱尝改革甘苦的中国农村社会和广大农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激励和“大干快上”的鼓舞;针对他们的任何改革举措,如果期望取得成效,必须朴实无华和脚踏实地。此正是本项最终研究成果的基本结论给予我们的现实启迪和政策警示。

  4、学术影响以及社会效益
  作为近年来国内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主要文献,本项成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者该领域的前沿水平。其阶段性成果已经拥有较高的引用率,相应的研究团队也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本成果一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在每4年评选一次的中国金融学会第7届优秀论文评奖中获得惟一的一等奖。

  成果社会反映 
  本项成果“导论”曾以《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为题发表于《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拥有较高的引用率。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本成果一项重要的阶段性论文《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在每4年评选一次的中国金融学会第7届优秀论文评奖中获得惟一的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