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5年7月20日发表
出版单位 《经济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论文通过城镇入户调查的微观数据,对1995-2002年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动进行了描述,并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间女性劳动参与率出现了明显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在年龄较大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的妇女群组中表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男女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丈夫收入并不能充分解释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动。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下降最大的家庭并不是丈夫收入增长最快的家庭。1995-2002 年间丈夫收入仅仅解释了整体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变动的12.87%,以及低收入家庭中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变动的7.74%。因此与其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家庭收入提高从而家庭重新分工的自主选择,不如说是严峻的就业形式所迫。
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描述了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第二部分数据简介,对数据来源和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动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应用该经济计量模型对女性劳动供给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经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加以讨论;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在于:首先,本文选题新颖独特。经济转型对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女性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城市劳动妇女正在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弱势群体和城镇贫困人口的重要来源。解决女性失业和贫困问题,以及防止两性不平等的扩大,已成了当务之急。对女性劳动供给行为进行分析可为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微观基础。而国内对该课题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细致分析。本文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城镇女性的劳动供给行为模式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其次,本文首次应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微观层面上对我国城镇女性的个体劳动供给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女性劳动参与进行经验估计的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解释的合理性进行了经验上的探讨。在研究中,既注重对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又注重对多年的情况进行比较。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包括:首先,有助于透过统计数据对女性整体的劳动就业状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本文的研究表明,部分女性之所以退出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因为有了足够的家庭收入作为经济来源,而是因为就业的现实困难导致了她们丧失信心,只好作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口并没有被纳入传统的失业人口的统计之中,然而这部分人口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必须引起政策的关注。其次,本文通过数据说明了我国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在加剧,如何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显示问题。再次,本文为实现提高女性就业能力、充分利用女性劳动力资源的目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大力发展就业弹性系数高的第三产业、为低文化程度的妇女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等等。
3.研究方法
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充分应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采用了LPM(线形概率模型),并用OLS 根据1988 —2002 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同时计算了异方差稳健的t 统计量以克服LPM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分析中也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文非常注重对不同子群体、不同时间段的女性劳动供给行为进行比较,以便更深刻的考察女性劳动供给行为的内在机理。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应
本论文全文转载于《2008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并被CSSCI、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库” 网上信息中心(http://www.usc.cuhk.edu.hk/wkgb.asp)、以及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文精选库(http://www.sass.org.cn/dzx/index.jsp) 收录。自论文发表以来被他人引用次数为13次;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就被他人下载阅览517次。
成果社会反映
全文转载;《2008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书刊号:978-7-5045-7468-8),2009年1月出版,出版社: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编辑委员会,全文刊载于第612-620页。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论文被CSSCI、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库” 网上信息中心(http://www.usc.cuhk.edu.hk/wkgb.asp)、以及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文精选库(http://www.sass.org.cn/dzx/index.jsp) 收录。
被他人引用13次:
1. 丁仁船. 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08,(03)
2. 张世伟,周闯. 城市贫困群体就业扶持政策的劳动供给效应——一个基于自然实验的研究[J]. 经济评论, 2008,(06)
3. 易翠枝. 婚姻市场的教育分层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2)
4. 乐君杰 屈利娟. 就业机会成本对城镇地区已婚妇女择业行为的影响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3)
5. 张雄. 劳动参与率理论发展综述[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04)
6. 丁赛,董晓媛,李实. 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J]. 经济学(季刊), 2007,(04)
7. 易君健,耿龙波.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部门选择与性别差异[J]. 世界经济文汇, 2007,(04)
8. 孙良媛,李琴,林相森.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村妇女就业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基础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07,(01)
9. 郑美琴,王雅鹏. 试析女性选择权与劳动参与决策[J]. 理论月刊, 2006,(09)
10. 郑美琴,王雅鹏. 试论城镇女性的教育与劳动参与之间的关系[J]. 经济评论, 2006,(06)
11. 张雄. 中国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D].贵州大学, 2008
12. 林和森. 经济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D]. 厦门大学, 2006
13. 李娟. 女性视角的跨国民族婚姻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07
成果获奖情况
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