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任保平: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0-02-28 作者:任保平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单位  中国经济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
  本书是第35届博士后基金项目的成果。全书分为12章,共31万字。篇章结构包括:
  第一章 导论:世界工业化的趋势与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章 工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及工业化路径的转型;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总体定位;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二元工业化的协调;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中的产业融合与产业链整合;
  第七章 新型工业化中的继续工业化和再工业化;
  第八章 新型工业化中的区域整合;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第十章 新型工业化中的市场化与城市化;
  第十一章 新型工业化中的政府职能与企业行为;
  第十二章 新型工业化的创新支持和政策转型。

  2.基本观点
  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在封闭性的环境中利用本国资源,通过国家工业化的方式发动和推进的。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新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但是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主体进入到了中期阶段,部分地区进入到了高级阶段,还有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世界工业化发展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给中国的工业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的挑战、全球化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中国在21世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新型工业化是为了迎接世界信息化的潮流而提出的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开始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而中国经典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了信息化的挑战,为了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因此,我们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体现了中国工业化路径的转型。

  3.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1)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书认为新型工业化有三个方面的新内涵:一是从产业融合角度研究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内涵。本书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工业化,其本质通过产业融合来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研究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内涵。本书认为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提高工业技术含量和工业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产业链整合,使产业结构向具有高产业利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游转化,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三是从继续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角度研究了新型工业化的层次内涵。
  (2)从整个经济转型的视角研究新型工业化。本书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在加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任务,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工业化时代的目标和信息化时代的双重目标,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3)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新型工业化。本书认为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一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全球信息化背景研究我国信息化的战略。二是研究传统产业的改造。三是研究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融合、产业配套等问题。
  (4)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新型工业化。所以,本书认为现代化不能完全采取西方模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中,要以中国现代化为背景,重视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来研究我国的新型工业化。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及其新进展,重点采用:(1)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相关综合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分类,分析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特征,为在多重约束与多重任务约束下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径转型、战略转型和政策转型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2)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国内的典型地区进行调研。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调研,总结这些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经验,从中分析对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转型的启示;(3)比较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比较国内不同地区工业化的基本思路措施,为中国在多重约束与多重任务条件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提供经验依据。

   5.学术影响
  (1)把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相结合。本书对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为分析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工具。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从不同层次上研究了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从产业融合角度研究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内涵;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研究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内涵;从继续工业化和再
工业化角度研究了新型工业化的层次内涵。
  (2)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研究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供给以及新型工业化中中国生态工业体系的建立。
  (3)把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型相结合。本书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从整个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研究新型工业化,在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的双重体制演进背景下研究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4)把现代化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相结合。以中国现代化为背景,重视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来研究我国的新型工业化。

  6.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表现在:一是通过对发展经济学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回顾,对中国工业化的演进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和创新支持,提出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的具体思路。二是研究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及其战略创新,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继续工业化、再工业化、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区域整合、市场化、城市化、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政策转型,这些研究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工业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成果社会反映
  (1)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在《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2日发表书评:《简评<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在《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书评:《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3)中共中央党校杨秋宝教授在《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为本书发表书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4)南京大学郑江淮教授在《福建论坛》为本书发表书评《立足中国工业化现实探索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5)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教授《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为本书发表书评《系统研究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力作——<中国21 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6)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成金华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为本书发表书评《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野中研究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7)西北大学副校长任宗哲教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为本书发表书评《对新世纪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总体研究——<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8)陕西师范大学蒋万胜教授在《陕西日报》(理论版))为本书发表书评《新型工业化道的系统研究——<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9)西北大学郭俊华在《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为本书发表书评《对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系统探索——任保平的<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10)西安文理学院副校长强天雷教授在《唐都学刊》2007年第2期为本书发表述评《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11)天津行政学院王篆在《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为本书发表书评《对信息化背景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本书的第一章发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 3期。
  (2)书的第2章发表于《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3)书的第3章第一、二节发表于《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第三、四、五节发表于〈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4)书的第4章的第1、2部分发表于《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5期,被《经济研究参考资料》全文转载。第3部分发表于《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5)书的第5章发表于的第一部分发表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第2、3部分发表于《当代财经》,2004年,第5期,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6)书的第6章的第一部分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书的第7章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5期。
  (8)书的第8章第2部分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书的第9章的第2部分发表于《改革》,2004年,第5期。第2、3、4部分发表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5部分发表于《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8期。
  (10)书的第10章,第一节发表于《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
  (10)书的第12章,第1节发表于《福建论坛》,2005年,第5期。第2节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成果获奖情况
  (1)被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评为2007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2)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