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胡健: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2010-02-28 作者:胡健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主要分为七章,其基本结构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 油气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从理论上论证了“油气资源开发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说。本章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率先提出油气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即油气资源产业结构将遵循由单一的油气资源产业到油气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自然演进过程,油气资源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出集群化、多元化、高级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油气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充分利用能源工业的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西部油气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这一章对西部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想路径:大力发展石油下游加工产业,培育和延长油气资源产业链,形成基于油气资源开发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与科学的发展。。
  第三章 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研究。这一章从油气矿权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出发,对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于我国的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安排的缺陷,即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油气资源开发中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冲突必将引发中央政府、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之间不可忽视的利益矛盾,这是导致我国西部油气资源单一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层根源。
  第四章 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这一章从产业竞争力评价基本理论研究出发,建立了包括生产规模要素、资源潜力要素、资金及管理要素、技术及创新要素、关联产业发育状况要素、产业生命周期要素等共6大类32项指标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对标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在我国油气资源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章 油气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这一章从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类型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匹配分析、油气资源富集地区生产集聚程度的衡量、基于油气资源生产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的衡量三个方面,考察了基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生产集聚与创新能力集中之间的关系。由于油气资源开发企业基于自身产业的特点大都是特大型企业,同时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又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领域,这决定了在油气资源富集地区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大型油气资源开发企业为主体,同时配置以相应的研究机构为辅助构成的区域创新体系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第六章 油气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这一章通过若干案例解剖、区域油气资源富集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统计检验及油气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认为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诅咒”陷阱初见端倪。
  第七章 基于油气资源开发视角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设计。这一章提出了基于油气资源开发视角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而形成基于油气资源开发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战略思路是大力发展石油下游加工产业,培育和延长油气资源产业链,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形成合理的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布局。战略设计的内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创新战略、矿权、税费与用地制度的战略。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加大石油区域勘探力度,强化西部地区四大气区勘探;针对原油的不同性质,结合西部现有的石油加工条件和手段,对原油加工进行优化配置,调整炼油结构,提高加工集中度,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构建以大型油气资源开发企业集团为主体,同时配置以相应的研究机构为辅助构成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合理的油气资源初始矿权配置和油气资源产品配置制度,建立市场化的油气资源矿业权流转制度,规范我国石油税费制度等方面。
  附录 案例研究。本部分选取了油气资源富集的陕西、新疆、青海、四川等部分西部省区为案例,进一步论证和检验了“油气资源开发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说,指出油气资源型经济发展对于上述省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案例研究表明:未来西部地区在进行油气资源开发布局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完整资源开发产业链的构建,尽量避免上游资源开发比重过大而下游资源加工比重过小的“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西部只有加大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提高高附加值的资源产品的生产,才能最终摆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诅咒”困境。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油气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理论。
  (2)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和利益冲突方法,对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丰富了资源矿权理论,为以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开发为主的区域性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3)设计了包括生产规模要素、资源潜力要素、资金及管理要素、技术及创新要素、关联产业发育状况要素、产业生命周期要素共6类、23项指标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方法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4)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分析了油气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构建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大型油气资源开发企业为主

  3.研究方法
  本著作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以比较分析方法为支持,研究了油气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
  (2)以最优综合评判方法为支持,研究了我国西部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
  (3)以博弈论方法为支持,研究了西部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
  (4)以主成分分析法为支持,建立了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5)以时间序列分析为支持,分析了油气资源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关系;
  (6)以系统分析方法为支持,研究了基于油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安排和推进方案。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组成本著作的学术论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全文转载及检索2篇。
  (1)论文“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载《统计研究》2007年第1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邵帅、齐中英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参见《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的研究参考了本文,并在两处引用了本文的观点与结论。
  (2)论文“油气资源开发对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载《资源科学》2007年第1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同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总汇2007-1》的《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专题收录。
  (3)论文“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的冲突”,载《资源科学》2007年第3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
  (4)论文“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个文献述评”,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年第3期全文转摘。
  同时,本著作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分别被中央宣传部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8年第48期(该《成果要报》是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内部参阅件,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提供参考)和陕西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9年第1期(该《成果要报》主要呈报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进行参阅)进行专载。
   
  成果社会反映 
  1、《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简评 杨嵘《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04期
  2、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趋强 ——《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竞争力评价要素分析2008-6-23  兰格钢铁http://www.lgmi.com/info/detailnewsb_oldall.asp?infoNo=529723
  3、比较优势:油气资源型区域经济走向—《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产业分析  《中国石油报》 2008.5.1
  4、陕西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中国石油报》 2008.7.18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中央宣传部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8年第48期(总第508期)专载
  2、陕西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9年第1期专载

  成果获奖情况 
  获奖名称《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该获奖成果由著作《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和构成该著作的5篇论文组成。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8年6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