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邹薇:《发展经济学:一种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2010-02-28 作者:邹薇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发展经济学:一种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     
  出版单位  经济日报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1. 篇章结构:
  《发展经济学:一种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一书,采用全新的视角和规范的研究方法,立足于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现代经济学领域蓬勃兴起的新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突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路和研究框架,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全书共60万字,不仅以现代观点和全新的研究方法重新阐释和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模式,着重研究了经济发展理论各领域的前沿问题,而且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时间序列层面和横截面层面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结论和经验证据。全书分为四篇,包括十三章。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篇是“总论”,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导论”,回溯了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来,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各国学者围绕经济发展问题的不懈探索和极为丰富的理论研究。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本书指出:1980年代中期以来,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那就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在这一思潮中,经济学家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古典分析工具,强化经济研究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充分强调研究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在内的制度背景。因此,“这个发展经济学新阶段的特征在于:结合制度分析的观念和规范的新古典研究方法,探索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揭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问题,把制度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融为一体”(第3页)。同时,本书分别从低人均收入、长期增长停滞、高人口增长、农业份额高、迅速城乡人口流动、贸易依附、严重收入不平等、增长水平趋异、人文发展落后等方面,揭示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困惑和难题,这也正是本书致力于探讨的现实问题。
  第二章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本书首先提出发展经济学的“三阶段论”,即自1940年代末以来,发展经济学研究经历了结构主义阶段(1950、60年代)、新古典主义复兴阶段(1960年代末-1980年代初)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历史考察,本书概括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征和一些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之所以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出现一个显著的复兴,并且至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思路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是重要原因。
  第二篇是“经济增长理论”,包括第三、四章。第三章研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本书从新的视角回顾了以Solow-Swan模式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式,并对它的理论意义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本书对Ramsey-Cass-Koopmans最优增长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展开了跨国实证分析。
  第四章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本书系统地概括了新增长理论的主要理论研究线索,研究了Rebelo(1990)凸性技术内生增长模式、Barro(1990)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模式、Romer(1986,1990)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模式、 Lucas(1988)专业化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式、Aghion & Howitt(1992)的R&D与经济增长模式等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同时本书总结了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大量经验研究成果,对内生增长的许多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撑。
  第三篇是“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包括第五——九章。第五章研究资本积累与工业化理论。本书以规范的理论方法重新考察了关于资本积累、贫困恶性循环、临界最小努力等大量经典研究。本书突出研究了Murphy, Sheleifer & Vishny(1989)建立的“大推进”理论模式,并且采用各国数据,就资本积累与TFP的关联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六章研究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本书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双二元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而且采用新的理论方法,重新阐释了Lewis的二元经济模式、Harris-Todaro的农村-城市人口流动模式,提出了这些模式的现代意义。本书进一步研究了Lucas(2004)终身收益、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探讨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
  第七章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本书回顾和总结几个世纪以来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浩繁的理论文献,探讨了G.Becker、T.W.Schultz、 J.Mincer和Ben-Porath等一大批学者在1960、70年代作出的理论开拓,并且详细地探讨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经验分析。
  第八章研究人口转型与经济发展理论。人口转型是伴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重要过程。本书研究了G.Becker等提出的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静态模式、以Becker & Barro(1989)为基础的生育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式,进一步地,本书研究了关于人口转型、技术变化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最新理论模型。
  第九章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理论。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是理论研究有很深的渊源,从比较优势到要素禀赋,再到竞争优势等理论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贸易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立足于19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贸易理论思路,对经典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研究,并且着重研究了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揭示了国际贸易背景下的人力资本和国际工资差异,探讨了关于区位、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四篇是“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第十——十三章。第十章从总体上探讨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本书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制度研究的范畴体系,提出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展开制度研究的特点和主要焦点问题。本书还构造了动态的制度变迁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揭示制度变迁的经济基础和推动因素,本书通过大量“程式化事实”,挖掘了经济、社会等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深层关系。
  第十一章着重研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农地制度及其效率评估。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在所有国家在经济起飞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农地制度不仅对于农业经济十分重要,而且对于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都具有重要影响。本书比较了各种农村土地租佃制度与农业生产模式的效率问题,基于委托-代理模式,进一步研究了土地租佃制度与农业发展的长期关系。本书采用包括印度、韩国、墨西哥和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土地租佃制度改革的大量历史数据,验证和探讨了土地租佃制度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第十二章研究寻租问题与经济发展理论。本书不仅关注租金、寻租和直接非生产性活动(DUP)的经济学分析,而且归纳了寻租分析的四个理论思路:即公共选择研究思路、国际贸易研究思路、交易成本和制度研究思路、集体行动研究思路。本书采用规范的方法,研究了竞争性寻租的外生局部均衡模式与关于政治制度与寻租的内生一般均衡模式。这些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寻租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形成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研究腐败问题与经济发展理论。腐败现象在各国由来已久,许多学者从法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本书从经济学角度划分了行政或官僚腐败、大腐败和“俘获国家”(state capture)型的腐败,采用众多国际机构的数据讨论了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书建立规范的理论模型研究了腐败的形成机制,探讨了腐败的私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腐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数理模式。这些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产生腐败的根源,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从源头治理腐败的政策建议。
  1. 基本观点:
  本书是一本立足于当代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路,探讨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专著。本书中基于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理论观点。
  (1)本书首先提出发展经济学的“三阶段论”,即自1940年代末以来,发展经济学研究经历了结构主义阶段(1950、60年代)、新古典主义复兴阶段(1960年代末-1980年代初)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这样的理论概括把握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进脉络,凸现了当代“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论特质和学术走向。
  (2)本书对当代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的经济发展研究进行了总体概览。本书研究指出,目前蓬勃复兴的经济发展理论既关注长期增长问题,具有“古典经济学回归”的趋向;又注重新古典经济学规范方法的应用和突破,体现了研究内容与分析形式的完美统一。不仅如此,这些理论模式突出了边干边学、收益递增、市场结构、信息不对称等许多传统的新古典分析所忽略的因素,在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下,很好地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制度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本书不仅以新的理论视角重新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且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本书详细探讨了其中五个大的理论线索:线性技术的AK模式、公共支出与内生增长模式、技术外溢与收益递增模式、人力资本积累与内生增长模式、研究开发与内生增长模式。本书大量的经验研究为长期增长模式提供了支持,也形成了许多有意义的政策见解。
  (4)本书对于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有新意的研究。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资本竭力对于经济起飞和发展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却不尽规范。本书对以Murphy, Sheleifer & Vishny(1989)为代表的现代“大推进”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经验证据。这个理论线索目前正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例如Wang & Xie,2003; Ngai, 2004, Hansen & Prescott, 2002,2004),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亮点。
  (5)本书在经济发展的框架中,对于人力资本和人口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本书通过规范的理论模式和各国经验数据,研究了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第六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七章)和人口转型与经济发展(第八章)等诸多问题,从各个层面揭示了人口增长、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与长期增长的动态关系。
  (6)本书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独到之处。本书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贸易模式,而是在经济发展背景下,重新探讨经典贸易理论,建立了这些理论的各种扩展模式,从不同侧面讨论这些理论的现代意义。本书尤其突出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新贸易理论中出现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模式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跨国公司和FDI的作用、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等各种因素对各国长期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十分有针对性的理论结论和政策见解。同时本书还较早对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经济学予以关注,认为这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理论中十分有前景的一个研究方向。
  (7)本书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本书采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思路,重新界定制度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通过动态优化的模式,探讨了制度变迁问题。本书还注重探讨了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对农业增长、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效应,这些理论和经验分析结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资借鉴的意义。
  (8)本书关于腐败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制度分析、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的结合。本书基于各国实践,分析了腐败(包括寻租和DUP活动等)的实质、根源及其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关于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揭示腐败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书中关于腐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不仅刻画了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而且形成了许多具体可操作的治理腐败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新华文摘》、《?望(新闻周刊)》、《中国监察》、人民网全文发表,而且得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采纳,在《党风廉正教育参考资料》全文发表,并被中国政府网、中国网等80余家网站转载报道。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首先提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三阶段论”,把握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进脉络,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中,凸现了当代“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论特质和学术走向。
  其二,通过规范的模式研究和大量的跨国实证分析,从技术进步、技术外溢、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积累、收益递增等角度,把握了长期增长的源泉,并且为各国增长、经济收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其三,本书提出尽管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资本投入的效率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所带动的增长,因此,本书提出了建立包括资本积累、技术与技能劳动的匹配和规模经济在内的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模式的构想。自本书出版以来,作者已进一步围绕技能与技术匹配、公共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等问题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相关成果已在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SCI)等杂志发表,或得到世界银行研究院采纳。
  其四,本书不仅从计量分析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增长的作用,而且在理论上,从各个层面揭示了人口增长、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与长期增长的动态关系。自本书出版以来,作者将教育投入、健康投入等因素纳入内生增长模式,并且建立了我国农村地区县级大样本数据库,展开了大量实证分析,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已在Journal of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SSCI),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杂志发表。
  其五,本书突出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新贸易理论中出现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模式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跨国公司和FDI的作用、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等各种因素对各国长期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十分有针对性的理论结论和政策见解。
  其六,本书分析了腐败(包括寻租和DUP活动等)的实质、根源及其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关于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揭示腐败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书中关于腐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不仅刻画了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而且形成了许多具体可操作的治理腐败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新华文摘》、《?望(新闻周刊)》、《中国监察》、人民网全文发表,而且得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采纳,在《党风廉正教育参考资料》全文发表,并被中国政府网、中国网等80余家网站转载报道。

  三.研究方法
  本书集中体现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既注重采用规范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构造理论模式,又十分突出对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展开制度背景的分析。此外,大量的经验研究为理论模式提供了丰富的证据支持,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政策见解。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本书采用动态优化方法构造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式,具体研究了内生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与边干边学过程、研究与开发活动、技术外溢和收益递增等对长期增长的作用。本书构造了各模式的竞争性均衡,推导了转型动态特征,比较了各种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应。
  (2)本书采用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对称信息理论作为基础,构造了相应的理论模式,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寻租和腐败活动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等等,取得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
  (3)本书采用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作为基础,构造了包括技术扩散、跨国公司活动和FDI、竞争优势等因素的国际贸易模式,探讨了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贸易定位和得自贸易的动态收益。
  (4)本书采用参数估计法、二阶段计量回归分析法、工具变量分析法、收入动态分布法等宏观计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经验分析;同时也采用数据分类回归、转移矩阵等微观分析方法测度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基础设施投资的饱和点等等,形成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5)本书采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思路,充分结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制度安排,讨论了经济、法律、文化和政治等制度结构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对寻租和腐败问题的研究中,更是强调了从制度层面寻找根源,并且从制度上源头根治腐败。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书从理论和经验层次,对经济发展理论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政策见解。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而且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较深远的学术影响。
  (1)本书首次系统地构建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框架,作者在长期理论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体系。
  本书作者早在博士论文《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制度主义研究》(1996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就首次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三阶段论”,并且指出以新制度主义思路为基础探讨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观点。在《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本书作者任副主编,1999年出版,该书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首届政府图书奖)中,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发展经济学“三阶段论”的论述,并且指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方向。在作者的学术专著《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2000年出版,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着力探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展开了研究。2001年,作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AZJD790022)的研究,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研究框架,对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是作者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2)本书关于腐败(包括寻租和DUP活动)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的研究成果《反腐败:一种制度性努力》得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采纳,在《党风廉正教育参考资料》(2006年8月10日)全文发表。《腐败问题的制度透视与经济学分析》一文发表在《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清除“社会腐败网络”》发表在《?望(新闻周刊)》(2007年4月2日);《转变思路、大胆探索、坚持创新、不断前进——专家学者点评湖北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工作》发表在《中国监察》(2005年第23期);《女学者邹薇教授以经济学视角看腐败》在《人民网•经济观察家》(2005年4月11日)发表。这些研究成果被包括中国政府网、中国网、新浪网等在内的80余家网站转载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作者受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委托,承担了‘建立和完善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从源头防治商业贿赂研究“(中治贿办发2006-2号)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和源头治理商业贿赂的思路”(2007年完成)获得了教育部纪检组好评。
  作者受湖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托,围绕“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有效防治腐败”撰写专论,发表在《中国监察》(2005年第23期)杂志,得到了湖北省纪委、湖北省监察厅的好评。
  (3)本书关于公共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等问题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相关成果已在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SCI)等杂志发表,得到世界银行研究院采纳。
  (4)本书将教育投入、健康投入等因素纳入内生增长模式,作者建立了我国农村地区县级大样本数据库,展开了大量实证分析,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已在Journal of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SSCI),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杂志发表。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是邹薇教授支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JAZJD790022)的结题成果,本项研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批准号70673072)、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专项课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资助。
  本书首次系统地构建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框架,作者在长期理论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体系。本书作者早在博士论文《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制度主义研究》(1996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就首次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三阶段论”,并且指出以新制度主义思路为基础探讨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观点。在《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本书作者任副主编,1999年出版,该书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首届政府图书奖)中,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发展经济学“三阶段论”的论述,并且指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方向。在作者的学术专著《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2000年出版,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着力探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展开了研究。2001年,作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AZJD790022)的研究,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研究框架,对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是作者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之一种,这是全国第一套全面系统研究外国经济学说的经济理论经典学术丛书。该著作出版以来,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讨会第十四次(2007年)和第十五次(2008年)年会上,得到了国内各高校著名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书的各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反映:
  《反腐败:一种制度性努力》(本书第十三章)得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采纳,在《党风廉正教育参考资料》(2006年8月10日)发表(附件一)。
  《腐败问题的制度透视与经济学分析》一文在《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发表(附件二);
  《清除“社会腐败网络”》在《?望(新闻周刊)》(2007年4月2日)发表(附件三);
  《转变思路、大胆探索、坚持创新、不断前进——专家学者点评湖北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工作》在《中国监察》(2005年第23期)发表(附件四);
  《女学者邹薇教授以经济学视角看腐败》在《人民网•经济观察家》(2005年4月11日)发表(附件五)。
  这些研究成果被包括中国政府网、中国网、新浪网等在内的80余家网站转载报道(附件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作者受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委托,承担了‘建立和完善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从源头防治商业贿赂研究“(中治贿办发2006-2号)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和源头治理商业贿赂的思路”(2007年完成,是本书第十三章的重要内容)获得了教育部纪检组好评(附件七)。
  本书作者受湖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托,围绕“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有效防治腐败”撰写专论,发表在《中国监察》(2005年第23期)杂志,得到了湖北省纪委、湖北省监察厅的好评(附件八)。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通过多层面的理论研究和对各国经验的实证分析,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政策见解。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而且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较深远的学术影响。
  (1)本书关于腐败(包括寻租和DUP活动)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第十二、十三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成果《反腐败:一种制度性努力》得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采纳,在《党风廉正教育参考资料》(2006年8月10日)全文发表。
  《腐败问题的制度透视与经济学分析》一文发表在《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清除“社会腐败网络”》发表在《?望(新闻周刊)》(2007年4月2日);
  《转变思路、大胆探索、坚持创新、不断前进——专家学者点评湖北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工作》发表在《中国监察》(2005年第23期);
  《女学者邹薇教授以经济学视角看腐败》在《人民网•经济观察家》(2005年4月11日)发表。
这些研究成果被包括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东方网、中国网、新浪网、中国法制网等在内的80余家网站转载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本书关于公共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等问题展开大量研究(本书第五章),取得了较多成果。相关成果已在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SCI)等杂志发表,并得到世界银行研究院采纳(附件九)。
  (3)本书通过考虑教育投入、健康投入等人力资本积累因素,扩展了内生增长模式(本书第四章),作者建立了我国农村地区县级大样本数据库,展开了大量实证分析,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已在Journal of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SSCI),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SSCI),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SCI) (附件十)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权威杂志发表(附件十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