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5年7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
长期以来,即使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发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学科地位问题,经济学界仍然充满着诘难和争议。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经济学缺乏自身的微观基础,从而缺乏自己独特的范式。因此,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相对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这是发展经济学由众说纷纭的“前科学”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的过程。
本文分为五节。第1节立足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沿,审视发展经济学的学科特性及学科地位问题,阐述构建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论意义;第2节考察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构造及其微观基础;第3节回顾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历程,反思发展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无根漂泊”的历史境遇,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地位的种种诘难;第4节梳理和分析了近年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微观化趋势,并指出这种研究趋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微观基础“无根漂泊”的状况;第5节就构建有别于一般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2. 基本观点
(1)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以及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只是为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如果发展经济学不去构筑自身的微观理论基础,不形成明晰的学科范式,那么,发展经济学就不可能走出“前科学”的阴影。
(2)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都缺乏自己的微观分析基础: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是一种“无根”的经济学;而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则把“根”寄生于新古典经济学,从而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应用学科。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研究呈现微观化趋势,但不过是应用主流经济学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庞杂“理论拼盘”(Adelman,2001),这种研究趋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微观基础的“无根漂泊”状况。
(4)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有着区别于发达国家经济系统的特殊性(或典型的特征事实),因此,与一般经济学的均衡分析空间不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空间应该是非均衡性的,即在远离均衡(far from equilibrium)分析空间内透视发展中经济系统,着重探讨经济系统从远离均衡状态趋向均衡或近均衡态的过程。
(5)一般经济学的均衡分析空间更适合于分析处于均衡或近均衡状态的经济系统;发展经济学应该是在远离均衡分析空间内,以特殊的学科范式分析远离均衡状态的经济系统趋向(或不趋向)均衡或近均衡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是与一般经济学相伴生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6)由于分析空间与研究对象的差异,标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并不能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应该建立在远离均衡分析空间中。标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关系,类似于(普通)“生理学”与“病理学”的关系。
(7)并不是所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也不是运用了一般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就一定超出了发展经济学的范围。区分的关键在于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研究范式:只有那些纳入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视野、符合其理论范式的研究,才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3. 主要创新
(1)在科学哲学层面审视关于发展经济学学科性质及地位的学术争端,为发展经济学的存在合理性及其发展廓清“科学逻辑”通道。
(2)在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界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构问题。文章强调,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相对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它是发展经济学由“前科学”逐渐向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真正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常规科学”的过程。
(3)严格而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发展经济学是在一个远离均衡的分析空间内、以其独特的学科范式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是与一般标准经济学的一种伴生性经济学分支;标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关系,类似于(普通)“生理学”与“病理学”的关系。
4. 理论价值
(1)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向纵深微观化发展,形成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状态及其主体行为特征、具有发展经济学理论特色的微观基础。
(2)在揭示理论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促使发展经济学研究逐渐收敛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从而既能规范其研究活动,又能界定学科边界,使发展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相对地区别开来。
(3)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关于发展经济学理论属性及学科地位的学术争端,开辟新的道路。
5. 应用价值
在中国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反思、创新和建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有助于在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中注入中国元素,开创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中国时代,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更贴近现实的理论依据。
6. 社会影响
(1)被《中国学术年鉴》收录;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理论经济学》、《珞珈讲坛》全文转载,《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发表本文观点(附件2.3、2.5、2.6、2.7、2.8)。
(2)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学术研讨会、《光明日报》主办的“经济学前沿视界”理论研讨会、第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俄罗斯国立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主办的Russian-Sino Joint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国际研讨会上,得到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附件2.13、2.14、2.15)。
(3)应邀在一些高校开办讲座,阐述本文观点,在高校教师及研究生中引起较大反响(附件2.16、2.17)。
(4)论文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进一步深入的后续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资助(附件2.11、2.12)。
(5)先后获得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附件2.1、2.2)。
成果社会反映
1.在《光明日报》主办的“经济学前沿视界”理论研讨会上,本文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随后《光明日报》摘要发表本文基本观点(附件2.3、2.4)。
2.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研讨会(2006)、第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2008)的大会发言中阐述本文观点,得到著名高校知名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附件2.14、2.15)。
3.在俄罗斯国立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主办的国际研讨会Russian-Sino Joint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2008)作大会发言,引起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附件2.13)。
4. 应邀先后在江西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开办讲座,阐述本文观点,在高校教师及研究生中引起较大反响(附件2.16、2.17)。
5.论文的后续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与理论范式研究”资助(附件2.11、2.12)。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被《中国学术年鉴(2005卷)》收录(附件2.5)。
2.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5期摘登(附件2.6)。
3.《光明日报》(2006年6月19日)摘要发表了本文基本观点(附件2.3)。
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理论经济学》(2005/10)全文转载(附件2.7)。
5.收录于《珞珈讲坛》第4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附件2.8)。
6.CSSCI 引用2次,中国期刊网下载481次,引用7次(附件2.9、2.10)。
成果获奖情况
1.获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武汉市政府,2007)(附件2.1)
2.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政府,2008)(附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