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
2010-02-28 作者:刘传江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5年4月    
  出版单位  《管理世界》(月刊)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该论文由5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言。扼要综述国内学术界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其后果研究的新近主流文献的主要观点和分歧。
  第二部分、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梳理经典理论有关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和趋同的机理、产业同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变迁,着重分析了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动态联动的第二代核心模型,及其应用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数据选取和分析方法。界定本文分析的区域概念(狭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数据内容和实证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实证分析。该部分通过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关度、制造业总产值以及分省市的制造业行业结构,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空间扩散的过程及其要素、区域扩散次序及其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动态影响。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通过采用Krugman,Venables和Puga的第二代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可以用“由中心(上海市)向外围(苏中南、浙东北)的制造业扩散”来解释,这种扩散与长三角不同亚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同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扩散和承接转移的必然结果。2000年前后的上海市、苏中南和浙东北依次处于第二代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模型的三个发展阶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速度差异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相关度和同构度。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新空间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实证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相关和同构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引起区域间的产业扩散和转移,而区域间的产业扩散和承接必然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同构特征。
  (2)产业同构应该划分静态同构和动态同构,视期具体成因具体分析。
  (3)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相关区域产业结构动态同构的内在机理,澄清了许多学者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指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错误,从政策和实践层面预见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规律和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

  3. 研究方法
  (1) 第二代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产业集聚和扩散核心模型分析;
  (2) 区域产业结构相关度和动态同构分析法。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F107)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2)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全文转载;
  (3)《改革》、《经济纵横》、《西北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等CSSCI文献源期刊他人论文多次引用;另外Google学术检索被他人引用8次;
  (4)理论价值:区分了产业结构的静态同构和动态同构,揭示了相关区域产业结构动态同构的内在机理,澄清了许多学者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指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错误认识;
  (5)应用价值:从政策和实践层面预见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规律和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不仅对于合理规划沪苏浙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及评价合理性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和实践也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成果社会反映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F107)
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参见该期杂志pp21-25,参见附件二);
  (2)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经济学优秀学者专栏全文转载发表该论文(参见附件三)。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共被他人论文引用10余次,其中Google学术检索被他人引用8次,CSSCI期刊他人论文引用6次。该论文2005-2007年被《改革》、《经济纵横》、《西北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上的他人论文引用,引文文献如下:
  1)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分工》,《改革》,2005(8):48-53;
  2) 金永红、溪玉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与产业升级对策》,《经济纵横》,2006(10):6-8;
  3) 李晓春:《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和反向制约》,《江苏社会科学》,2006(2):220-223;
  4) 任保平、钞小静:《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验及其对西部的启示》,《西部大学学报》(折社版),2006(2):11-18;
  5) 赵伟:《长三角经济:一个多层次核心――外围综合框架》,《浙江社会科学》,2007(6):16-24,67。
其他期刊引用,如:6)王英, 申俊龙:《构建执行力文化——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6)
(分别参见附件四、五、六)

  成果获奖情况
  以前未申报其他奖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