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资本效率理论与产业增长》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5月
出版单位 经济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1)篇章结构
本书共分为2篇10章,上篇为理论研究部分,包含1—4章;下篇为经济应用分析部分,包含5—10章。
上篇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比较关于资本效率问题的各种理论观点以及资本效率、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下篇研究不同的资本效率表现对产业增长的影响,提出提高资本效率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内容和对策。具体结构安排:
第1章“西方资本理论的演变及关于‘资本’的争论”,通过资本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的描述,为辩证分析资本效率问题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第2章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内核”,指出资本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关系——对资本特殊性的认识,揭示出了资本理论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
第3章“不同资本理论背景下的资本效率分析”。比较西方资本理论争论对资本效率的思辨,以及马克思资本理论中的资本效率分析,揭示了实现资本效率的内在与外在条件,提出衡量资本效率的指标应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指标体系。
第4章“产业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指出产业资本产出效率与产业增长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不考虑体制改革因素和劳动力因素的前提下,资本效率、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5章“资本效率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途径分析”。从资本的积累效率、资本资产的定价水平、资本的投融资效率和资本的风险投入四个方面剖析了资本效率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途径。
第6章“产业增长中资本规模与效率的横向比较”。通过资本规模与效率的国内外横向比较,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具体标准。
第7章“资本效率与产业增长的动态考察”。对影响资本效率的变量的动态分析,探讨我国资本在产业间流动趋势和规律,比较资本效率与产业增长之间的正相关性。
第8章“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现实规律”。静态分析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提炼出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第9章“资本效率与产业增长的潜在矛盾”。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潜在矛盾的实质是,资本效率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
第10章“资本效率与我国产业增长的驱动力”。该部分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对策:解决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矛盾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其关键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2)基本观点
当前,我国产业增长面临着从劳动驱动型向资本驱动型转变,资本效率对产业结构变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探讨产业增长过程中资本效率的作用问题上,不同学派的资本理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西方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资本的自然属性决定资本作为一般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过程中的特点;马克思对资本效率的理论分析表明,资本更具有内在的社会属性,其背后隐藏着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为我们分析中国产业增长的实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资本效率的关键因素不是西方资本理论所强调的资本的趋利性,而是资本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关系。
资本作为我国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效率的提高与新兴技术产业的培育是我国产业增长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以资本投入量的绝对增加为动力的增长,事实上正陷入资本效率与产业增长的非良性循环。如何走出产业增长的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产业增长中存在着制约资本效率的因素。探寻适合我国产业增长的新路径,关键在于以制度、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本效率,进而促进我国产业增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主要创新
对资本效率和产业结构变动相关性的研究,为理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充实了现有的资本理论,廓清了资本效率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歧,填补了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空白。主要创新在于:
一、梳理了西方资本理论的脉络体系,考察了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及“剑桥资本争论”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比较分析了马克思资本理论与西方资本理论的异同,指出影响资本效率的关键因素不是西方资本理论所强调的资本天然属性,即资本的趋利性,而是资本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属性。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将资本效率对产业增长的影响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以全新的角度对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
二、在对资本效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中,选取2004年各地样本作为时间序列点,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四个模型,定量分析了资本效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产业增长与资本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长与资本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是与理论研究相违背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存在非正常的发展障碍,进而形成了我国整体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三、对资本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进行国内外的实证比较,对理论研究进行验证,从新的视角诠释了单个产业发展与整个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与趋势。
以资本驱动为主要动力的产业增长,要求有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体系加以引导。照搬西方理论显然与我国现实不符,承袭教条的传统的理论观点,也不符合我国的新情况。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探寻适合我国发展的科学的、系统的资本理论,更要在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上,做好制度及组织安排。
(1)学术价值
有关资本效率的理论研究将充实现有的资本理论,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梳理和对西方资本理论的吸收与批判,以及对建立我国独特的资本理论研究体系,用以指导我国产业增长的实践,无疑是具较大的前瞻性的。
实践表明,我国提高资本效率的潜力及空间仍然很大,尚有大量的资本还没有得到完全、恰当的利用,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为我们研究产业结构和资本效率的良性互动创造了条件。现实要求我们要在理论上结合中国现实,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经验和国外的发展道路,而是要探寻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科学的资本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的实践。这样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
3、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运用抽象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马克思的对资本效率理论的论述,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将关于经济增长的效率分析方法,引入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当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在辩证分析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不但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问题的实质,而且用理论分析现实存在的矛盾,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同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传统的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经济模型的建立,揭示资本效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相关性的客观规律,指出实证结果与以往理论分析不一致的症结所在。
四、用历史与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现象。对每个产业的现状,都从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进程来研究其成因及规律,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寻求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五、科学借鉴与独立创新相结合。在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有选择地借鉴,从核心命题的解释到不同理论的相互融合等方面,寻求有所创新与突破。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专著曾获得西安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作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理论学习的辅助教材。作者在一些院校做过多次相关的专题讲座,同时在核心及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过10余篇论文,阐述了书中的理论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刊载了对该书的评论文章。部分学术观点发表于专业学术期刊《经济纵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杂志上,本书还作为经济学专业书籍被国内三十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图书馆收藏。
此外,书中的部分研究成果,还直接运用于平顶山市石龙区及河南省宝丰县“十一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研究,对推动地方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于提高资本效率、降低资本成本的研究思路及经济模型,被运用于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低成本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课题中,为该企业直接节约生产成本600余万元。书中关于资本与劳动力矛盾关系的分析与思考,目前正被运用于建设部农“建筑业民工现状、问题及对策”课题的研究中。
成果社会反映
报刊评论:
1、 《人民日报》(2007.08.15):《重视资本效率的提高——<资本效率理论与产业增长>简评》,华为文。
2、 《光明日报》(2007.09.18):《以提高资本效率为基础带动产业增长 ——<资本效率理论与产业增长>简评》,卫兴华。
期刊评论:
3、 《经济学动态》(2008.5):《<资本效率理论与产业增长>评介》,卫兴华。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 被列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经济理论课学习的辅助教材。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自主创新》(孙咏梅著),载《人民日报》2007年2月2日。
3、 《中国经济转型与重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孙咏梅),《学习与探索》2008年5期。
4、 《从趋利性看资本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孙咏梅),《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期。
5、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孙咏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3期。
6、 《汇率低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孙咏梅),《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4期。
7、 《论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孙咏梅),《经济纵横》2007年10期。
8、 《文化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调整》(孙咏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2期。
9、 《发达国家是如何撬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孙咏梅),《中国改革报》2008年7月7日。
10、 《中国经济增长与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孙咏梅),《中国改革报》2008年4月9日。
11、 《投资主导增长方式下的效率与公平》(孙咏梅),《中国改革报》2007年8月31日。
12、 《论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孙咏梅),《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