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来军:《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
2010-02-27
作者:赵来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
出版单位 复旦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一)篇章结构
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问题相当严重,各种触目惊心的跨界污染事故不断发生,引发了流域上下游、两岸大量经济、社会矛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危害,背离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目前已成为我国流域管理机构和流域各地区极其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集成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以及优化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以淮河流域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应用行政、税收和排污权交易等方式解决跨界水污染纠纷的管理机制。本书共分六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章 绪论
介绍了我国流域跨界污染纠纷的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流域跨界纠纷的产生机理及协调纠纷框架分析
分析了流域跨界污染纠纷的产生机理,设计了解决纠纷的理论框架。通过环境容量的公共物品特征分析,建立了各地区内部收益模型;并引入削减量P和转移量T,建立了各地区排污决策模型。分别对以上两模型进行博弈分析和优化求解,解释了地区内部具有过量排污、减少削减量和各地区间具有加大污染转移的动机。针对目前在污染物累积效应假定下提出的“单向付款”解决纠纷原则,本书在提出非毗邻地区污染物不累积假定等四个基本假设基础上,构建了以流域总环境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上下游地区“双向付款”的补偿理论框架,避免了下游向上游地区“单向付款”方式导致受害者付费的不合理现象出现。
第三章 流域跨界纠纷行政协调模型研究
建立了跨界纠纷行政协调模型,并据此计算出各地区最优削减配额。行政协调模型由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和环境补偿模型两部分组成。将流域最小环境成本归结为以削减量P为变量的单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并提出用环境补偿系数K评价上下游毗邻地区污染治理的公平性,证实K=0.5为最佳。现行的比例削减配额方法未考虑各地区实际存在的削减成本函数的显著差异,导致流域总环境成本增加。利用行政协调模型可计算出各地区最优削减配额和环境补偿量。计算结果表明,如果用最优削减配额代替现行的比例削减配额,淮河流域1995年-1997年的COD削减成本可减少33%。
第四章 流域跨界纠纷转移税调控模型研究
提出以转移税代替现行的排污税方法,并建立了转移税调控模型。在环境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转移税代替排污税有利于解决跨界纠纷的新观点。引入变量:转移税t和削减量P,建立了以流域和各地区环境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调控模型,用来计算各地区的最优税率和削减配额。采用理想点法求解此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此调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如果用最优削减配额代替现行的比例削减配额,淮河流域1995年-1997年的COD削减成本可减少28%。
第五章 流域跨界纠纷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研究
建立了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并证明该模型与转移税调控模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各地区零交易成本假定下,建立了以交易价格p和削减量P为变量的纠纷调控模型,计算出排污权交易均衡价格和削减配额。分析了排污权交易与转移税两种调控模型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调控方式具有相同的节约削减成本效果,但有各自的适用条件。
第六章 结论
提出了采用转移税调控方式和转移税调控模型解决我国流域跨界纠纷比较合适的科学论断,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基本观点
我国大型流域结构复杂,利益主体众多,跨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难症,亟待解决。本书集成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以及优化理论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了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调控模型,并对淮河流域展开实证分析,考虑我国目前环境管理体制现状,得出采用转移税调控方式和转移税调控模型解决我国流域跨界纠纷比较合适的科学论断。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创新
本书根据流域各地区河流的空间地理分布特征和水体流动特征,科学而合理的归并流域跨界河流,构造了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结构描述模型,分别用优化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构建了纠纷调控理论模型。本书研究了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产生机理,提出了上下游“双向付款”解决流域跨界纠纷的补偿理论框架,以淮河流域为具体研究对象,提出了解决流域跨界纠纷的三种手段(即:行政手段、税收手段和排污权交易手段)、三个模型(全流域行政协调模型、转移税调控模型、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以及三种模型实施应具备的条件。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实证分析以及三种调控方式的特点,提出转移税调控方式和调控模型更适合解决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科学论断。
(二)学术价值
本书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问题,结合我国大型流域的非畅流特点,综合运用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博弈论和优化理论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了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调控理论模型,系统地提出了解决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并以淮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本专著的部分理论研究成果相继在《Environment Modelling and Software》(环境管理国际权威期刊,2007年SCI影响因子达2.099)、《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Archive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被其他学术期刊论文引用达30多次,推动了流域环境管理学科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大型流域结构复杂,流域各地区河流相互交织,利益主体众多,理论研究难度大。本书采用博弈论理论分析跨界污染纠纷的产生机理,根据流域河流的空间地理分布和水体流动特征,构造了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结构描述模型,通过研究国内外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特征,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拟合各地区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用非线性优化理论构建和求解流域行政协调模型,用博弈论理论构建转移税调控模型和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用两层优化方法求解调控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税调控方式解决跨界纠纷比较合适的科学论断。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贾峰副主任为本专著作序,称“选题具有实用性,前沿性;理论研究价值很高,能充分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分析有深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同类科研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我国流域管理机构治理跨界污染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专著于2007年5月获得复旦大学首届出版资助基金资助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于2007年9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选题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点图书选题”(全国共计100部),2008年9月又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共计22部)。作者于2008年10月应用本书所提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湖泊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研究成果2009年受到复旦大学出版基金资助以专著形式出版,政策建议报告已经向国家自然基金委和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供中央政府决策参考。本专著的研究成果不但在学术上推动了我国流域环境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对我国“三河”、“三湖”等大型流域的污染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成果社会反映
①《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于2007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复旦大学首届出版资助基金资助(复旦大学全校共计24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200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对“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选题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点图书选题”进行论证,从159家出版社报来的797种选题中优中选优,最终确定重点图书100种(全国共计100部),《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有幸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给予重点宣传和政策支持。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专著的相关内容相继在《Environment Modelling and Software》、《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Archive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管理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网络检索,截止2009年3月,上述论文被各类学术期刊论文引用达30次,其中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论文“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对策研究 ”被引用11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9月《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共有22部专著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