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4月
出版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过去十年(1996-2006年)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论文集。本书采用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农”中重大问题进行讨论。本书涉及八个专题。
第1章为评价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之效率提供一个视角。基本思想是:制度变迁效率取决于政府与一群(个)人对制度变迁的“同意一致”程度,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经验和教训为检验这个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第2章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户农业生产行为进行历史比较分析。该章将各种制度体系下农户行为反应与生产效率结合起来,将历史比较分析置于政府偏好与农民偏好趋同或背离这个背景之下。该章还把生产队集体经济与农户家庭经营纳入一个统一、简单的分析框架,据此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迁。这条思路在第3章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章不仅对生产队模式发展为家庭经营模式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还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政府偏好变迁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对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地区间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将反映到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上来;在农民对生产要素使用已多元化的情形下,非农产业的发展对粮食生产格局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出于这样的考虑,第4章在详细描述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赖以产生的主要经济原因。本章对各个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进行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1982~1998年),从多个维度描述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并编制了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综合指数。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计量检验显示,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重要影响因素。?
第5章为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民、农村与农业健康发展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提供了一个简要论述。基本观念是: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在市场继续扩展和深化的轨道上形成并且优化;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还农村居民以真正的选择权,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步伐,协调城乡人口发展,调整全国经济中心布局,是促成所需前提条件的关键。第6章的问题是:农民从农业生产取得的收入具有怎样的性质;如果将这种收入分解为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两个部分所占的比重究竟怎样。这种分解的意义显而易见——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农村税费改革的方向就明确了。计算表明,在中国现有制度体系与耕地资源状况下,农业收入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只占很小比例。这个结果提示:农业税收制度改革要以对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征收的所得税为参照。言下之意是在当时情况下要取消农业税。这与这篇文章完成之后的政策走向是一致的。
第7章针对我国农民教育收益率估算的文献所存在的缺陷,对农民教育总的收入效应从时间和地区两个维度进行估计。结果发现:我国农民教育收益率不仅比已有的估计结果高得多,而且具有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农民教育总收益率比东部地区高得多。这些结果既反映了客观的制度基础,又体现了主观的农民理性,具有很强政策含义。第8章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与估算方法。现有的两类农业剩余劳动力概念,或者从农业产量不变出发,或者从农业劳动量不变出发,而本章的定义从农业收入不变出发。本章已经证明:在一个接近于现实的特定情形下,这三类概念具有等价性。本章提出的概念的优点是:存在一个简明估算方法,它具有一般性意义,已有的新古典估算方法只是当中的特例。对中国1985~2003年农业剩余劳动力具体估算表明:本章估算方法优于经验算法;经济增长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与规模具有滞后与反向作用。
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都是作者的原创性成果。正如上面一页的表格中所体现的,本书中若干成果已经借助著名期刊投放到学术界,并通过获奖、引用等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这里近举二例。第四章通过对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仔细刻画,破除了学术界对中国粮食从“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的粗糙评价,本书中的更为精准的描述不仅已经被研究者所认同,而且更进一步将粮食生产与区域贸易结合了起来。第七章首次勾勒了教育对农民收入的总效应,这种估计破除了此前仅仅针对单个类型农民的教育收入作用进行估计所带来的片面性,避免了教育对农民收入作用不明显这样的估算结果在政策上产生的误导。
成果社会反映
作为一本论文集,书中若干章节或者曾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第一章)、1998年第8期(第三章)、2000年第10期(为该期重点论文,第四章)),从而借助于专业期刊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他章节最终没在期刊上发表,但通过此书发行以及获奖对学术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由于两篇未刊文稿同时送交出版社与杂志社,而书居然很快印行了,作者在接到用稿通知之后,主动放弃了在《中国社会科学》(第八章)与《中国农村经济》(第七章)发表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本书部分学术思想的传播。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中已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认同,被后来的研究者多所引用。这里仅举一例。据《中国农村经济》杂志发表的一篇讨论农村经济领域文献引用状况的文章介绍,本书的第一章(即“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曾经因为被国内著名杂志的文章高频引用,而被认为是这个领域里的基础性文献。
成果获奖情况
1、本书: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三届中振科学研究基金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
2、第一章:上海财经大学第三届中振科学研究基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3、第三章:上海财经大学第五届中振科学研究基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上海市第五届(1998-1999)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见附件)
4、第四章:上海财经大学第七届中振科学研究基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上海市第六届(2000-200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