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对策研究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出版单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国资委、江苏省财政厅等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报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一个总研究报告和四个研究分报告组成,总研究报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对策研究》。
本报告区分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不同类别,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公益型基础设施类国有资产、国防和文化遗产等其他类国有资产,强调根据它们的经济属性有针对性地设计监管的重点和方法。在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内部,还应进一步细分。
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目标上,提出了不同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大循环”理论,即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通过“税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无偿(或部分有偿)使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配置关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多的税收→更多的无偿使用的国有资产”这样一个大循环来实现的。
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这一核心问题上,引入了基于公共利益而非商业利益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方法。因为对实现社会公共需要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对其“价值”的理解应基于公共利益。本项目具体地研究了如何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从而使这一领域的管理工作更为数量化、科学化。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具体制度设计。配置环节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源头,结合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改革,使资产管理与财政支出、预算分配管理相结合;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购买环节尽量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中引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非经营性资产使用中的监管,合理地设计市场化的付费机制;严格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制度,建立统一调剂机制、“非转经”机制和资产收益专用机制;探索建立起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包括独立的审计监督、内部稽查制度、公众监督、媒体监督。
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财政部作为宏观管理主体是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下设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法规建设和资产管理等具体事务,行业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各司其必要的管理之职。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重点和难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作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提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共性问题,二是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引发的监管问题,三是作为公益型事业单位资产监管所存在的问题;对提供不同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制定不同的中介目标,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出资人”机构,以有效地分离政府的所有者职责和社会管理职责;加强事业单位治理机制,构建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相容机制。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一,系统地研究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问题,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益型基础设施、自然文化遗产、社会保障基金等都包括进来,大大拓展了传统上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中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对非经营性资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和细致。
第二,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目标、监管的原则、管理的绩效评价、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适当比例和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和表述,澄清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较强的前瞻性。这些研究成果都牢固地建立在公共财政理论之上,以说明什么是“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构架。这将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向规范方向努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本项目提出,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事业单位治理机制之上。公益型事业单位在治理机制的构造上,面临着运行目标多元化、利益相关者众多、激励失灵比较严重、绩效衡量困难等问题,因而应从多方面着手构建事业单位的治理机制:如明确出资人的角色和义务、推行董事会或理事会架构、推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创造一个透明的监督机制。
第四,由于理论的正确和对实践的深入把握,本课题所提出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对策具有系统化、科学化的特点,可操作性强。如本课题提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额资产产权作集中化管理,并可分步推进即首先将收益集中专户管理。又如我们提出的改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议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解决方案都是可行的,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五,本课题初步构建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公益性特征,建立绩效评价是必要的,本研究作了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非经营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薄弱局面,对我国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提供新的支持和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体系。同时,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是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公共财政理论。
3.研究方法
本报告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一般理论全面构架在公共财政理论和监管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并采用了最新的财政理论整合的成果来研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改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方法,使得课题所作的对策研究更为科学化、系统化。本课题一方面采用了现代财政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国有资产监管问题,将公共选译理论、委托一代理人理论、博弈论等导入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领域中来,从而使变革途径的设计可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本课题大量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如作问卷调查、随机抽查、会议研讨、交流访谈等,进行重点的实际走访调查与普遍的问卷调查,牢牢把握各地实践的最新动态,使研究结论可靠、真实。在设计监管对策时,运用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做到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报告的理论澄清了观念的偏差,有效地指导了实践,并使理论得以推广和应用。本课题成果《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成果要报形式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本报告对各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活动加以认真总结,提升其经验并指出其不足;及时与实务部门沟通,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其日常的监管活动。本项目的一些阶段成果已在国内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7篇,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以成果要报形式上报有关部门,得到主管领导的批示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参阅;在与江苏、湖北、广东、南宁、上海、云南、西藏等地财政和资产管理部门的交流中,为它们的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帮助,提升了其监管水平。
成果社会反映
本研究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非经营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薄弱局面,对我国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提供新的支持和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体系。从实践方面来看,正确的理论澄清了观念的偏差,有效地指导了实践,并使理论得以推广和应用。本项目研究无疑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本项目的一些阶段成果,以成果要报形式上报有关部门,得到主管领导的批示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参阅;在与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南宁、云南、等地财政和资产管理部门的交流中,为它们的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帮助,提升了其监管水平。因而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课题成果《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成果要报形式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P61-66)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见《国民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P92-96)。除公开发表某些论文外,另有多项阶段性成果以成果要报形式上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其中《分类改革思路下的公益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得到上海市领导的重视和批阅(见附录)。
上海市国资委有关部门将研究成果用以指导“上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财政厅的肯定和推广,并联合开展“江苏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课题研究,有效地帮助和推动了该省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工作。
成果获奖情况
本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04AJY002
已鉴定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