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黄少安: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0-02-27 作者:黄少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05年第3期    
 
  成果内容简介
  1、“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一文,分为引言、1949-1978年农业生产效率的计量分析、结论和启示等三部分内容。
  其中引言描述了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的变化情况,还主要从理论上介绍了研究对象即土地产权制度如何从两个方面影响农业产出,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引言中还介绍了文章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文章结构。第二部分计量分析主要是收集数据和计量分析各种生产性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程度。结论和启示部分,重点指出本文的结论:一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产权制度,对人们投入土地、劳动、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激励程度确实不同。这是直接影响;二是如果投入相同的或者可比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要素的利用率不同。这是间接影响;三是综合考察和分析各时间段不同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可以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单位土地和劳动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总产值高速而稳定增长。文章的启示包括:中国土地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相关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但目前相关研究还是偏少。保留所有权(哪怕是不完整的所有权或非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实行自愿前提下的适度统一经营,走上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场式经营,可能是中国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理想而可行的变革方向。
  文章的基本观点包括:通过论文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所激励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同,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农业的产出也有不同。综合比较后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总产值高速而稳定增长。中国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理想而可行的变革方向,应该是保留所有权或者是不完整的所有权,实行自愿前提下的适度统一经营,走上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场式经营。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文章的主要创新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对1949-1978年相关历史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文章分析中使用的数据,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8个在1949-1978年间的常规投入,如劳动力、土地、化肥、役畜和农业机械,以及农业产出数据。此外,还包括产业政策导向因素,如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财政支出数量、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等政策变量。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数据中有许多缺失了。作者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换算,补充了这些数据并进行了计量和统计分析。二是尝试了首次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计量分析,虽然这种计量分析也是间接进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直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作者根据整理的相关数据,利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这种测度方法,分解了产权制度的影响并实施了计量分析。三是根据研究结论,指明了下一步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发展演变的方向,即保留所有权(哪怕是不完整的所有权或非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实行自愿前提下的适度统一经营,走上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场式经营,可能是中国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理想而可行的变革方向。而且这一政策建议得到了文章中数据和实证分析的支持。
  此文章的学术价值是十分突出的,首先是整理和弥补了相关农业生产中各省际数据的不足,为以后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其次尝试进行了土地产权制度的计量分析。制度的计量分析是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但由于历史数据、工具变量、计量分析方法等限制,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实证分析不足。文章利用直接和间接测度产权制度影响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尝试。三是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结合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

  3、研究方法
  文章中主要使用了计量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其中还尝试使用了新经济史学中的反历史事实计量法。对不同制度状态,文章使用了分时期计量回归,并采用集体选择经济学中的波德(Borda)计算法,对制度优劣进行了评分计算。此外,文章还使用了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的方法。使用理论分析讨论了土地产权制度如何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使用政策分析的方法讨论当前土地产权制度如何以提升效率为标准,适应当前情况来进行变迁。

  4、学术影响
  1949年或者更早一些至今的中国大陆土地制度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相关主题的这种研究不多。虽然本论文只是在数据不太全面的情况下对1949-1978年间不同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但这种有限的研究极具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从研究时间段上来看,文章弥补了1949-1978年这个时期段内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证分析的空白。从而使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实证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研究数据上看,文章整理和收集了相关历史数据,为其它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章结论还为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提出了政策建议,指明了下一步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发展演变的方向。也正是由于论文所具有的这些学术意义,其英文版又于2005年在Social Science in China,win2005上发表,论文也被《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9期转载,并为CSSCI收录还引用6次。

  成果社会反映 
  《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9期转载
  英文版 Social Science in China,win2005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CSSCI收录,仅查cssci2006-2007年他引6次。
  另外,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引用情况:2006-2008年,他引15次

  成果获奖情况
  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 2007年11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