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区域经济学原理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开大学“985工程”区域经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南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团队长期对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域实践问题的跟踪研究的结果,是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26篇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及5部研究专著的结晶。
一、成果的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区域经济学长期以来未能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区域经济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相对落后,这与其自身的发展有关。目前,区域经济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解决:区域经济分析的逻辑前提问题、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问题、区位理论与区域理论的关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问题、区域经济主体问题以及区域治理问题等。本书在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区域经济学分析框架。融合、借鉴经济学、地理学对于空间问题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以空间的均质和非均质对立统一的逻辑起点,从要素与要素禀赋出发,构建了区位理论与区域理论相统一的区域形成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区域主体和主体行为理论、区域治理理论,这些都构成了本书的研究主线和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全书除导论之外,共计10章。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阐述区域经济研究的逻辑前提及“均质与非均质统一”的分析思路。区域经济学是研究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区域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对要素及要素禀赋的理解。
第二部分,包括第3至5章,构建经济区域形成理论。以往的区域经济研究,对于区域概念的理解因人而异,对于区域形成的内在机理及其边界问题,探讨很少。我们在这一部分,试图作出两个尝试,即(1)对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概念——区位、经济功能区、区域,进行界定;(2)从区位理论出发,推导出经济区域形成,说明经济区域的性质,进而建立区位理论与区域理论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体化体系,使得区位理论名副其实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石。本书创新性的提出经济功能区的概念。在经济功能区的分析基础上,本书提出“经济区域”核心概念,阐述了其形成的理论体系。
第三部分,第6章和第7章,阐述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该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经济区域形成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经济区域的动态演化机理和规律,主要是:(1)构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结合”的内在动力模型;(2)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规律及周期发展理论;(3)阐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机理,提出了“要素适宜度”概念,探索区域协调的新路径。本书中,对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解,也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强调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一种常态,不同于区域协调问题;强调区域协调是一种社会政治层面的区域之间的公平性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承载力之间的匹配问题。前者直接反映为区域之间的公平问题,更多的应该通过相应的财政转移来解决。后者则落实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可持续发展层面上。为此,我们提出了“要素适宜度”概念,来重构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第四部分,第8和第9章,创新提出区域主体和主体行为理论。与成熟的主流经济学相比,区域经济研究,一直以来对于“主体”问题的探讨较少。这是区域经济学不成熟的主要表现之一,该部分对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和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区域主体行为出发,探索空间的自组织理论,进而有效的解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关于区域主体和空间自组织的分析,一方面为我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探寻区域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同时,还为我国未来可能的区划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侧重分析了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区域空间规划与空间自组织关系、也分析了区域一体化中区域协调组织的演化形成问题。这一分析对于解释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的区域不和谐恶性竞争现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五部分,第10章,介绍区域治理理论。不同于其他区域经济学著作,在本书中,我们并没有花大的力气去分析和研究区域政策问题。现有的区域经济学著作中的区域经济政策,更加接近于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完全属于区域经济学需要研究的范畴。我们这里,从区域治理的角度探讨区域公共事务。市场失灵会导致空间经济自组织在空间上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表现为空间失灵。这就需要一种区域协调机制来加以解决。这种协调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区域政府和区域治理。本书在对治理和区域治理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区域治理的权威性、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区域治理的模式和中国的区域治理等问题。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本书将要素禀赋作为联系均质和非均质空间研究的纽带,构建了一个严谨、完整的全新分析体系,尝试解决区域经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本书搭建了区位理论与区域理论的桥梁,提供了研究二者关系的范式和框架,在二者结合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形成理论。这种以区位为逻辑起点,向经济区域演化的路径分析,是重要的创新。
3.本书对于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分析,吸收了新经济地理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区域主体及主体行为的视角,探寻区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对于推进学科向成熟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本书对于区域治理的研究把握了国际最新前沿,指出区域主体及其空间行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而区域治理恰是对多区域主体行为互动的一种体现。
三、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实和扩展,侧重分析对象、分析工具和分析内容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建立严谨的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具体而言:
1.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书是集体讨论的结晶,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是近十年来本人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除了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本人极力提倡学生深入实际经济活动,了解区域经济的现实需求和困境。本书的相关专题成为了博士生论文选题和博士后研究的重点内容,先后形成了26篇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
2.系统性研究的方法。本书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不是孤立的一本专著,围绕本书的相关章节,形成了其他五本专著,亦即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有一本专著对应支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分析方法。
3.利用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的分析方法,基于区位核心概念,以区位理论、空间聚集模型、经济功能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经济区域形成理论,尝试寻求区域经济学的的微观基础,深入剖析区域主体行为及空间自组织问题。
4.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工具,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理念,分析促进区域治理的制度创新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该书的写作与出版,受到了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由国内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著名学者组成的南开大学“985工程”区域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对本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2007年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年会上,本研究成果受到了来自国内众多高校学者们的好评,很多高校将本书作为区域经济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必读专著。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先生在《天津城建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区域经济的理论创新——评郝寿义教授的区域经济学丛书”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书“着重在基础理论的高度上,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议题,提出了较多的真知灼见,在我国已经出版的区域经济理论著作中,本书具有新颖、系统和深入的特点”;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顾问、南开大学知名教授蔡孝箴先生在《城市》 杂志发表文章“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指出本书在很多方面具有原创性;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陈栋生先生认为本书“注重理论性的特点非常突出,是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难得的成果”;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指出“《原理》这部著作在深刻把握区域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的基础上,构建了大量原创性理论,这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该成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知名城市竞争力专家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研究员、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爱君教授等纷纷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述评,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在《开放导报》,2008年第4期,发表文章“我国区域科学研究前沿介绍”,引用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并将之称为目前国内区域经济学科理论体系化的探索与创新的代表;
李晓西、郑贵斌主编的《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2009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文收录了核心内容之一的“区域主体、空间自组织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白永秀主编的《区域经济论丛》(2008年12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其中安树伟教授撰写的文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30年的回顾与前瞻”,引用了本书的部分内容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