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第2期
出版单位 《经济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论文共分七部分:(1)引言,对企业R&D行为机理做了文献回顾;(2)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际调查:为全面观测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荷兰政府中荷研究基金资助下,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以江苏为案例》,该问卷主要按照OECD和欧盟有关技术创新调查问卷设计,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重要改动。我们得到总共36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54份。(3)江苏省制造业企业R&D行为的行业分布;(4))企业规模与R&D行为;(5企业所有制与R&D行为;(6)多元回归检验;(7)结论。
综观全文,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证明并深化了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1)正如文献中的描述,我们发现行业是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不管是研发的强度、频率、主体还是研发的分配与方向,都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间差异。(2)调查数据表明: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更多地会进行持续性研发活动,更倾向于设立独立的研发部门,研发支出经费也逐渐向试验发展倾斜。若观察可以被推广,我们可以把从小公司到大公司的此种研发活动的差别看成是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研发行为演化规律的一种诠释。同时,中国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公司R&D强度的趋势存在着明确的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3)正如我们所预料:外国公司比国内公司表现出更为活跃的研发行为。(4)不管是行业、企业规模还是所有制因素,都没有对研发投入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的分配比例产生太大的影响,从我们获得的数据来看,用于产品创新的研发支出比例异常稳定(64%左右),。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首先,在国际学术合作的基础上,论文选题新颖、意义重大。多年以来,对企业R&D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观测与实证一直是国外文献的热点与难点。论文的许多发现为理解R&D“不易观测”的关键因素提供了基于中国经验的独特的实证视角。
其次,使用微观创新调查新方法,论文数据珍贵。论文的数据以调查问卷方式取得,数据库在荷兰政府南京大学中荷研究基金的大力资助下,历时近四年才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历尽千辛万苦。该课题已花费近三十万元人民币,其中光问卷调查就花费十几万元。
第三,该论文在中国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具有较大的原创性理论创新。该文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以统计实证与计量分析等方法考察与观测了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有制三个因素对企业R&D行为的影响,从微观行为数据层面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R&D活动的行为模式与真实机理,修正了Bound 等、Pavitt等人的理论观点。
3. 研究方法
该论文坚持科学论文写作的国际规范,十分严密地论证出论文的结论。论文结构合理、逻辑十分严密、写作非常规范,充分显示出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与分析问题的高超技巧。
使用微观创新调查新方法。问卷包括大概600多个信息项。从广度、深度及质量性等方面,可以说,在中国范围内,这样的调查还是独一无二的,数据库在中国极为珍贵。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该文得到了匿名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是一篇很好的论文,┈┈,我虽从事科技投入和R&D投入行为研究多年,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象《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这样观测与分析都比较全面的实证性研究论文。论文能够清晰地揭示行业、企业规模和所有制三个因素对科技活动的影响,得到的有关结论对研究与理解中国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行为模式(进而深入到R&D行为模式)具有开拓性的、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2)该论文学术反响热烈。发表后,迅速被吴延兵(《经济研究》2007年)、于明超等(《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等引用,据CSSCI查询,发表后2006-2007年, 被他人14次引用。
(3)于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社会反映
该文为《经济研究》的封面文章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CSSCI查询,发表后2006-2007年, 被14人引用,学术反响热烈。
1、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世界经济.2006,(12):41-52
2、 于明超/刘志彪/江静.外来资本主导代工生产模式下当地企业升级困境与突破——以中国台湾笔记本电脑内地封闭式生产网络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6,(11):108-116
3、田伯伏/杨运杰.企业规模、有效竞争与我国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7):55-58
4、 江静.中国省际R&D强度差异的决定与比较——基于1998—2004年的实证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43(03):13-25
5、 周彩霞.R&D强度差异:基于产业结构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43(03):26-34
6、 吕铁.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及韩国经验借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06):53-59
7、 吴延兵.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7,42(05):125-138
8、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管理世界.2007,(01):128-136
9、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题卷的分析.管理世界.2007,(06):64-74
10、黄群慧/王钦.中国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若干前沿问题综述.经济管理.2007,29(11):80-87
11、 张其仔/郭朝先/汪晓春.2006年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前沿综述.经济管理.2007,29(11):88-92
12、 戴庆华.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20):86-88
13、 彭征波.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来自不同行业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2):106-111
14、薛漫天/李广众.我国各行业的研发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00-102,112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该论文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