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唐晓华: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2010-02-27 作者:唐晓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5月     
  出版单位  经济管理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本书共包括十章内容。
  第一章是产业集群的理论阐释。本章重点对产业集群概念辨析及研究新特点;国外学者的产业集群分类方法;国内学者的产业集群分类方法;产业集群的测度方法;产业集群的成长因素:国际经验;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是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理论。本章重点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隐性契约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中无形资产的形成与Solow-Swan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扩展;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是产业集群成长机理分析。本章重点对区位因素、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区域合作竞争机制与产业集群: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分析;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关系;产业集群与创新集聚:基于部门或行业的技术知识创造与转化;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基于成本节约的经济学分析;产业集群与创新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本章重点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选择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是辽宁石化产业集群研究。本章重点对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性;辽宁石化产业及集群发展;辽宁石化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正确处理辽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战略问题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是辽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研究。本章重点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形式;辽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自主创新立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沈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战略转型的基础条件;正确处理自主创新立区战略中的五种关系;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选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七章是辽宁纺织产业集群研究。本章重点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辽宁纺织产业发展与集群模式;辽宁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八章是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研究。本章重点对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经济绩效;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汽车产业集群与辽宁经济发展;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对策选择以及相关启示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九章是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研究。本章重点对大石桥市镁质材料产业集群基本状况;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的成长动力机制;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第十章是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本章重点对产业集群这种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辽宁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成长;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新时期辽宁产业集群成长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基本观点
  作为全球化框架下的一种新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个热点就是探讨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世界上许多政府或组织都在尝试运用该理论,制定新的产业政策来刺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得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里,竞争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间或供应链之间,更存在于产业集群之间,产业集群将在未来的全球化和新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无论何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尽管每个阶段经理的时间和效果不同,都将经历萌芽、发展和、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针对不同层次产业集群内部的联系状况,政府应该采取不同重点的政策方向;我国各地将进入一个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竞争的新阶段,如何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基础、市场相适应的产业集群将成为新时期竞争的焦点,对于辽宁这个老工业区而言,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增长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积极地从当前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即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入手,并结合了辽宁这个老工业区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结构变革时期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与辽宁经济发展的关系;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态势;并有针对性地对装备制造、石化、高新技术、纺织和汽车等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剖析;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成长机理;客观地揭示了产业集群动态演进的规律;并战略性地提出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
  在研究过程中,本书对于如何界定产业集群、如何评价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引发的效应,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等重要问题都进行了开拓性和有价值的研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前,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变革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促进了地区的创新过程,而这种创新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如何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其它工业发展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符合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促进本地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推动辽宁经济增长具有紧迫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展开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深入地进行了案例剖析,重点考察了装备制造、石化、高新技术、纺织和汽车等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策略。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该著作的出版,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对此书中的一些观点很是欣赏,并纷纷要求获赠此书。唐晓华在英国留学期间,与牛津大学教授互赠学术著作,此书已得到英国同行的赞赏。本书是辽宁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的资助项目,是重点建设学科“辽宁城市经济”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产业集群与辽宁经济增长”课题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在2008年本书获得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08年5月26日的《辽宁日报》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转载,题目为“辽宁产业集群:现状、思路与对策”。同时,2008年6月 20日第6版(财经),《辽宁日报》记者叶健在题为“让产业集群成为振兴‘第一方阵’”的文章中,多次署名引述本书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此外,据初步统计,本书研究成果被引用了“11”次,其中,研究生论文引用为5次,期刊引用为6次(详见表二)。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是辽宁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的资助项目,是重点建设学科“辽宁城市经济”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产业集群与辽宁经济增长”课题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同时,本文被2008年5月26日的《辽宁日报》引用,题目为“辽宁产业集群:现状、思路与对策”。 2008年6月 20日第6版(财经),《辽宁日报》记者叶健在题为“让产业集群成为振兴‘第一方阵’”的文章中,多次署名引述本书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共被引用了“11”次,其中,研究生论文引用为5次,期刊引用为6次。
  1.潘利.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2.方楠.产业簇群:提升上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3.孙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4.李晓磊.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7。
  5.卜晓燕.利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产业集群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郭庆.稀土产业发展之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
  7.宫景慧,纪成君.基于GEM模型的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7(11)。
  8. 刘伟,宫景慧,李飞. 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9.吴燕红.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策略研究[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10.徐雷,白玲. 论运输成本和本地市场在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
  11.薛剑虹.IT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4)。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获得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