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12(第一版)、2009.4(再版)
出版单位 辽宁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一)篇章结构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的理论总结,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04JZD009)和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制度创新》(J05011)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总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制度创新;第一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思路;第二章:东北老工业企业创新;第三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第四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第五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模式创新;第六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
(二)基本观点
1、贯穿本书的一条主线是以制度创新促进东北振兴。虽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东北振兴的两大主题,但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制度创新似可为东北振兴带来更大的边际收益。
2、东北振兴涉及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东北而言,不宜笼统提倡适用全国任何地区、产业部门和贯穿国家现代化始终的“新型工业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再工业化”。
3、东北振兴需要实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但与东部沿海省份产业(企业)发展小型化、民营化和轻纺工业化的特点不同,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具有鲜明的东北特色。
4、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东北振兴面临向国内其他区域开放、加强区内合作和面向世界、主要是扩大与东北亚其他5国经济合作等三重任务。
5、在与制度创新如影相随的技术创新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应实行“逆向式自主创新”。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推动东北振兴的制度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正式制度创新,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降低国有产权比重并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外,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亦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非正式制度创新,主要是打造适宜市场化制度变迁的人文软环境,从长远看,这是东北振兴所要解决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
2、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攻坚阶段所要实现的“再工业化”,主要是指东北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即指曾经创造过工业辉煌但又面临衰退困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已有工业化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重振传统重工业化、恢复产业能力,从而走出一条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进而实现全面振兴的道路。“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在许多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先后顺序和发展重心方面具有东北自身的特点,可以认为是新型工业化在东北的具体实践。具体来说,“再工业化”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模式、以存量改造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模式和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模式。
3、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看,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于重化工业。重化工业适于实行集群式发展模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群宜选择发展大企业集群、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经济集群和重化工业集群。从长远发展看,大企业集群将成为东北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极有可能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大亮点。
4、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开放:一是向国内其他区域、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主要是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缩小南北差距,实现“东西互动”。二是加强区内经济合作,加快东北区域一体化的步伐,主要是加快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一级轴线的发展,率先实现“大东北城市群”一体化。三是面向世界、主要是东北亚地区的开放,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开放的显著特点。从总体发展趋势看,东北亚经济合作将逐步从互补性合作模式向战略性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制度安排从市场驱动型一体化向正式制度安排的区域主义迈进,并在走出大国合作“困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5、由于东北的总体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其现有的自主创新基础和制度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原始创新,因此,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施“逆向式自主创新”,将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技术选择。这一模式是基于东北“再工业化”进程的阶段选择,是后发地区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以便为东北未来的全面技术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
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主要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经济区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的有关分析工具,对理论观点进行验证。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2007年12月第一版,2009年4月再版;
2、通过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查询被引用8次;
3、《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与对策研究:辽宁模式》(第186-212页),受到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批示:
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先后两次批示:第一次批示为:“这些课题均对辽宁经济发展有全局意义,请认真组织实施以形成成果”(2006年6月26日);第二次批示为:“省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展开课题研究,专家学者都花费了很大心血,其成果也富有价值,有关五点一线的报告请骆琳、万才同志阅参,有关县域经济的报告请送晓华同志参阅,并请焦利同志酌情支持有关研究工作”(2007年3月6日)。
中央委员、时任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张文岳的批示:“我认为可选其中的第二、四题目开展研究”(注:第二个题目即“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与对策研究”)(2006年6月30日)。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后发地区发展模式和路径——农业主导地区铁岭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启示》(第213-225页),受到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批示:
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批示:“请曾维同志安排摘发有关信息供参考”(2007年8月12日);
时任辽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曾维同志批示:“请炳道阅并请信息处编发”(2007年8月14日);
刘国强副省长的批示:“目前正在引进中国大唐集团进入铁岭,实施四大工程,使铁岭工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2007年8月16日);
时任副省长李佳的批示:“这个报告通过对铁岭市的解剖式研究,对我省后发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很有借鉴意义。请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认真研究吸纳”(8月31日);
中共铁岭市委专门下发[2007]16号文件,组织全市领导干部认真开展学习讨论;并得到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主要领导的批示。
4、《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沈阳模式》(第115-148页),受到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批示:
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英杰批示:“今年我市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很好,组织精心,成果突出,抓住了沈阳市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分送各位副市长,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促进研究成果转让,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10月12日)。
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时任常务副市长赵长义批示:“请将此成果报告分送各相关副市长、副秘书长及有关委办室”(10月15日)。
成果社会反映
1、《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与对策研究:辽宁模式》(第186-212页),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先后两次批示;受到时任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张文岳,中宣部副部长、时任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焦利等的批示。
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后发地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农业主导地区辽宁铁岭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启示》(第213-225页),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时任辽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曾维,副省长刘国强,时任副省长李佳等的批示。
3、《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沈阳模式》(第115-148页),受到沈阳市市长李英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时任常务副市长赵长义批示。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2007年12月第一版,2009年4月再版(即出)。
2、通过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查询该成果被引用8次:①王建国:“振兴河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方向和政策建议”,《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②申茂向:“中国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9期;③祝捷:“电网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路径选择”,《开发研究》2007年第5期;④李靖宇、杨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6期;⑤潘石:“振兴东北经济四要素:结构•体制•资本•人才”,《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5期;⑥吴昊:“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⑦王慧、万光玲:“东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工业跨越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⑧祝捷:“我国电网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与现实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6期。
3、中共辽宁省铁岭市委员会专门下发[2007]16号文件组织全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讨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后发地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并得到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主要领导的批示。
4、有关沈阳在未来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的内容(第240-271页),写入沈阳市副市长杨亚洲2008年在“东北亚发展论坛”的主旨演讲中。
5、有关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等主要观点被纳入“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政协论坛”给省委、省政府的建议报告、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及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规划。
成果获奖情况
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结题“优秀”(2008);
2、辽宁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省政府奖)一等奖(2008);
3、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一等奖(2项,2007);
4、光明日报社、东北三省省委宣传部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
5、辽宁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08);
6、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结项课题成果一等奖(2007);
7、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管理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