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中国经济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一)篇章结构
1 导 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6)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1.4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21)
2 内部传导与外部冲击——波动形成的理论与模型 (29)
2.1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30)
2.2内生与外生—波动的形成机制 (35)
2.3平稳与协整—波动及其因素的甄别 (43)
3 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57)
3.1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的总体特征 (58)
3.2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的区域特征 (73)
3.3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的形成机理 (82)
4 中国棉花生产者供给行为分析 (97)
4.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播种面积的波动特征 (97)
4.2生产者决策行为理论及模型 (100)
4.3实证分析 (106)
5 中国棉花价格的波动分析 (113)
5.1中国棉花价格波动的动态特征 (114)
5.2行政定价的经济效果分析 (123)
5.3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 (127)
5.4中国棉花生产成本的波动分析 (138)
5.5对棉花市场放开以后价格波动的一般评述 (144)
6 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的外部冲击——政策变迁分析 (149)
6.1中国棉花流通体制的制度变迁 (150)
6.2现行的棉花市场制度安排及近期我国棉花市场波动分析 (165)
7 中国棉花的国际贸易波动分析 (171)
7.1世界及主产棉国棉花贸易状况 (172)
7.2我国棉花国际贸易波动成因分析 (179)
7.3中国棉花生产、贸易波动对国际棉花市场价格的影响 (191)
8 美国棉花生产波动及其与中国的比较分析 (201)
8.1美国棉花生产的波动特征 (201)
8.2美国棉花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 (208)
8.3美国棉花价格的波动 (215)
8.4美国棉花生产经营体制的特点 (220)
8.5中美两国棉花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230)
9 WTO框架下我国棉花供需平衡研究 (247)
9.1我国棉花需求预测 (248)
9.2我国棉花产量预测 (256)
9.3 WTO框架下中国棉花供需平衡分析 (264)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273)
10.1研究结论 (273)
10.2政策建议 (279)
参考文献 (306)
后 记 (319)
(二)基本观点
棉花是我国种植业生产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位大宗农产品,也是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最长的大田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棉农的收入水平,关系到农业生产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进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的生产呈现出巨大的波动性,“卖棉难”与“买棉难”现象交替发生,使我国棉花生产陷入了一种“短缺”与“过剩”剧烈变化的循环波动之中,与其他农作物(比如粮食)相比,棉花的波动幅度更大,这既影响了生产者的决策行为,也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所得,更对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分析理解并把握棉花生产波动内涵特征的来龙去脉,对解决中国的棉花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生产的波动特征和波动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书的基本结论如下:
(1)政策和自然灾害是对我国棉花生产波动影响最大的外部冲击因素,而棉花价格和生产成本则是我国棉花产量波动的内在影响因素。本书的研究认为在1999年以前供销社所公布的库存数据带有较大的偏差,从而使垄断经营体制下的政府定价决策失去了科学性,使得政府定价偏离了市场均衡价格,放大了棉花市场波动。
(2)中国棉花的流通体制改革异常艰难,可谓“一波三折”。本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寻租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探讨了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背景和原因,指出国营棉麻垄断经营单位的寻租行为是导致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数次夭折的根本原因。
(3)本书分析了我国棉花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结论是,在垄断经营体制下的中国棉花国际贸易主要关注于国内供给量的多少,而非需求层面。本书指出在棉花进口方面,中国呈现出典型的大国贸易效应,而在出口方面则是典型的小国贸易,纠正了人们通常认为的中国棉花贸易存在“贱卖贵买”特征的观点和认识。
(4)本书考察了美国棉花生产波动的特征、原因以及生产、流通体制的特点,认为美国政府对其棉花生产所采取的一系列补贴和财政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棉花生产的蛛网型波动,这对稳定发展我国棉花生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书对中美两国棉花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我国棉花生产几乎不具有成本优势,而美国政府对棉花生产的巨额补贴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
(5)本书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和马尔科夫链对我国未来的棉花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棉花的供需缺口极大,将长期处于净进口国地位。
(6)本书提出了稳定发展我国棉花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建立棉花库存—预警机制;发展棉花期货市场;培育棉农合作组织;设立棉农补贴机制等。对于在WTO框架下完善我国棉花市场机制,增强政府对棉花生产和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抑制棉花生产的剧烈波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创新、学术价值
(一)主要创新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导致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尤其是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棉农种植棉花的决策行为进行了模拟,并对影响棉农决策行为的价格、成本等因素的波动和政策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角度具有独特性。
本书首次对我国的棉花生产波动状况进行了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探寻了美国棉花生产波动的特征、成因以及与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的差异和启示,并研究了中国棉花生产、贸易波动及其对国际棉花市场价格的影响,得出了在棉花进口方面,中国呈现出典型的大国贸易效应,而在出口方面则是典型的小国贸易模式的结论,纠正了人们通常认为的中国棉花贸易存在“贱卖贵买”特征的观点和认识。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创新性。
本书首次将我国的棉花产业置于国际棉花市场的背景下,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研究了WTO框架下我国棉花供需平衡的趋势,提出了抑制我国棉花生产波动的政策建议和思路,对把握我国未来棉花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科学的棉花产业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学术价值
(1)对中国棉花国际贸易的“贱卖贵买”现象提出了质疑和分析, 得到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棉花的国际贸易是否存在“贱卖贵买”现象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该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棉花进口方面,中国呈现出典型的“大国贸易”模式,而在棉花出口方面却呈现出“小国贸易”模式,该研究结论纠正了以往人们认为中国棉花“贱卖贵买”的观点和认识,这对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棉花贸易政策(比如滑准税政策),确立我国在WTO农业谈判中有关棉花贸易的立场和对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研究结论得到了农业部农产品贸易促进中心的重视。
(2)对实施棉花生产补贴支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书对我国棉花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三提五统”费用是影响我国棉花成本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美国巨额的棉花生产补贴也使我国棉花生产丧失了微弱的成本优势,该书还对实施棉农直接补贴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建议,研究结论对于实施棉花生产支持政策等具有参考价值。
(3)对我国的棉花库存、储备数据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我国的棉花库存统计数据问题目前已引起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贸易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广泛关注。该书对我国棉花库存信息的准确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其误差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并提出了建立透明的库存信息上报系统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中国棉花储备在市场风险管理中作用问题的研究,在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举办的国际棉花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棉花组织专家的关注。
三、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为主体的实证研究方法。
(1)统计分析方法。本书运用时间趋势分解法和速度法对波动现象和特征进行描述;用方差分析法对我国棉花区域生产波动特征及其对总产的影响以及生产成本波动的构成特征、棉花播种面积的区域波动特征等进行分析。
(2)比较分析方法。本书对于中国棉花产量波动、价格波动、贸易波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植作物、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以探究其波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3)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本书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局部调整模型等分析我国棉花生产、价格、进出口波动的原因及形成机制,尤其运用了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分析各影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除以上方法外,本书还运用博弈论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棉花政策及制度变迁的背景及原因。运用灰色系统模型以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对我国棉花供需总量进行预测。当然本书自始至终都坚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实际资料进行分析与求证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对实际资料加以理性的评价和系统的归纳,使之与实证研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中相关的论文被国内多家网站、网页转载;有2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全文转载,1篇被《经济研究参考》转载;还有4篇文章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全文转载。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的论文“中美棉花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于2005年2月获得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的论文“中国棉花国际贸易对国际棉花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对中国棉花“贱卖贵买”现象的质疑”于2007年12月获得获得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优秀农经论文二等奖。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研究》获得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部分研究内容改写并发表的论文被多次引用;有2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全文转载,1篇被《经济研究参考》转载;还有4篇文章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该成果的博士论文中部分研究结论被农业部种植业司采纳,认为该成果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棉花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中国棉花国际贸易对国际棉花市场价格的影响”中的有关观点和结论被农业部农产品贸易促进中心采纳,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全球棉花贸易发展趋势,制定相关的棉花贸易政策,确立我国在WTO农业谈判中有关棉花贸易的立场和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