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曲振涛: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
2010-02-27 作者:曲振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单位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本书写作过程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货币金融史方向的研究,并一直注重金融货币实物及相关史料的收藏。早在1996年,作者就为满足金融教学、科研的需要,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货币金融博物馆,而馆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的货币与证券”。这一专题通过一系列珍贵的货币实物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各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我国建立银行和发行货币的概况,尤其是重点展示了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全貌,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作者一直坚持借助这些珍贵的货币实物资料深入开展这一方向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早在2002年,就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一书,该书在2004—2006年3年间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之后作者又于2004年出版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一书,同样获得了金融史学界的普遍好评。与此同时,作者还在《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钱币》、《文史精华》、《亚洲钱币》(新加坡)等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揭露日本侵华掠夺罪行的《罪证累累,板上钉钉》一文,曾被《文史精华》、《城市金融报》等多家报刊转载或连载。本书正是在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资料,考证实物,最后提炼升华而成的。

  2.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主体内容共分4篇17章,总计35万字,360余幅珍贵插图。第一篇,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概述,共分三章:概要地阐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概况,深入分析了外国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及破坏作用,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币的抵制与斗争。第二篇,华俄道胜银行及其在华发行的货币,共分四章: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沙俄在华的殖民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立过程、性质、职能及主要侵华活动;深入研究和考证了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推行沙俄羌帖和直接在华发行各种货币的种类及特征;同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揭露了这些货币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和新疆人民的经济掠夺罪行。第三篇,日本银行及其伪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共分五章:详细研究和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50余年间在华发行的各种军票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并揭露其掠夺阴谋;深入考证了日本各银行在华直接发行的各种纸币以及日本扶植伪银行发行的各种伪币的性质、种类、特点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情况;同时还对日本在侵华期间发行的各种纪念币(章)及伪造变造法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的罪恶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揭露。第四篇,英、美、法、德等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分别详细地研究和考证了英、美、法、德、意、比、荷、挪、葡等国在华建立银行及发行货币情况,并深入阐述了这些货币的性质、种类、特征及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本质。此外,书后还附有两个与本书研究内容相关联的附录,作为本书的佐证材料或对比材料。

  3.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华金融侵略与掠夺罪行的著作,是集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鉴赏性于一体的创新之作,是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史学界的重要学术贡献。众所周知,货币发行权是一个国家不可侵犯的基本主权,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列强却完全无视中国的这一主权,肆意在中国设立银行,强行发行各种货币。其发行银行之多、时间之长、流通范围之广、货币种类之杂、发行数额之大,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未见。对这些货币资料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抢救性地发掘整理,是社科界也是广大读者企盼已久的事情。本书适时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填补了我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揭开和展示这段尘封的历史,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加大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允许外商银行在华经营金融业务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4.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此项课题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就其现有成果看,研究内容简要,尤其是史料与实物脱离,不能全面系统地阐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的全貌,更不能深刻地揭露和阐述这些外国货币的性质、种类、数量、流通范围和对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本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即深入挖掘和广泛搜集大量原始文字档案资料,充分占有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实物和图片,并将二者相互结合进行对照研究,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种将文字史料与货币实物相结合进行对照研究的新方法,既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又使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可信度高。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所有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其中参阅中外文相关图书211本,相关报刊41种,相关原始档案370份,相关论文415篇;在文中仅引用资料的注释即达759条(见书后所附参考资料目录)。

  5.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初印3000册现已售罄;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摄制组阅读本书后专程来我校钱币馆实地拍摄日本军票专题片,并专访本书作者;《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刊发了署名王学文《一部系统阐述列强对华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力作——读〈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的书评。
  本书出版一年来,已有4篇论文参考和引用本书资料:(1)庞海峰《花旗银行及其在哈尔滨发行的纸币》,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第1期;(2)乔传义《滨江农业银行存票发行始末》,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第2期;(3)乔传义《沙俄华俄道胜银行在我国发行的金币券》,刊于《商业研究》2008年第7期(见证明材料复印件)。

  成果社会反映
   (1)本书史料翔实,图片珍贵,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初印3000册现已售罄;(2)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摄制组阅读本书后专程来我校钱币馆实地拍摄日本军票专题片,并专访本书作者;(3)《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刊发了署名王学文《一部系统阐述列强对华金融侵略与掠夺的力作——读〈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的书评(见证明材料复印件)。

  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出版后已有3篇论文参考并引用本书资料:(1)庞海峰《花旗银行及其在哈尔滨发行的纸币》,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第1期;(2)乔传义《滨江农业银行存票发行始末》,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第2期;(3)乔传义《沙俄华俄道胜银行在我国发行的金币券》,刊于《商业研究》2008年第7期(见证明材料复印件)。

  成果获奖情况 
  本书出版仅一年时间,未及参加任何评奖,这是首次参加评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