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10-02-27 作者:张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4月      
  出版单位  清华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基本观点与篇章结构
  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当今主流经济学文献里兴起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领域。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为研究这个所谓的“投资—增长关联”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经验观察机会。
  在开篇的对中国投资体制的配置资源状况的描述中,其基本观点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是依靠外延型扩张投资所带动起来的,并且,中国的金融资源确实很大部分配置给了国有经济,而非国有经济却只配给到很少一部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非国有经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却依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投资率的跨国横向比较也说明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存在很大的有待提高的空间。
  在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和省际物质资本存量再估计中,我们遵循戈德史密斯(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从资本存量K的测算结果来看,按照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计算得到的全国数值和把各省数值加总后得到的全国数值差异不大,与已有的几个主要研究比较可以发现,本书估计的资本存量在数值上相对较低。就分省的估算结果来看,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呈现较大的差异。
  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率和投资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非国有部门的投资效率一直处于改善之中,只有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率是恶化的而且幅度较大。这两个部门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投资特征,由此可得一个简单的推论:正是国有经济投资效率的恶化拖累了中国整体投资的表现。中国投资体制变迁确实对投资效率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分析投资效率和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时,我们再一次证实,投资效率在经历了10年的改善之后急剧转变为不断下降的模式,而投资效率的下降显然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金融部门不良资产的严重性以及现有研究中发现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的下降,应该都可以从过度投资和投资效率恶化的问题中找到相应的解释。
  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的经验研究发现:改革后的中国经济在80年代经历了“增量改革”所创造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性改善之后,似乎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开始表现出“粗放”增长的特征。如果这个增长模式将持续下去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必将面临其他东亚国家所面临的增长持续性的相关问题。因此,对于中国这个遵循“渐进主义”和“增量”式改革方式的转轨经济来说,挑战性的问题将不再是逐步的自由化和市场化是否导致了经济的增长,而是增长过程中怎样避免过度依赖持续的工业化。
  在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分析中,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性扭曲,它的存在导致了过度性投资和区际间的过度竞争。而工业部门的赢利能力的持续恶化以及严重威胁投资收益率的资本形成体制和金融制度将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未来高速增长的因素。
  本书的篇章结构
  第一章 对中国投资体制的配置资源状况的描述
  第二章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第三章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中国投资体制变迁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 投资特征、效率变化与投资行为分析: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较与解释
  第六章 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
  第七章 工业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第八章 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的内容是张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978—2000”最终成果总结。全书深入讨论了中国的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率,测算了中国的资本存量,估计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经验数据,最后从资本形成方面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和增长变动。
  在执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工作构成了本书相关章节内容的重要基础。第一,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牵涉到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FTP的研究,因此我们对1952年以来中国的省际物质资本存量进行系统测算,先后完成了《对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计》和《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1952—2000》,这两篇论文先后发表于《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和2004年第10期,并在不久之后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用英文报告了后一篇论文。第二,在测算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效率(ICORs)的变动,并形成了《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下降与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一文。而关于资本形成的论文“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最终发表在美国的“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并很快引起了众多经济学者的极大兴趣。2003年9月,作者应邀在法国Clermout-Ferrand举办的“中国经济政策与效率”的国际会议上报告了这篇论文,并于2004年7月应邀在汉城举办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第三次访韩团暨东亚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报告了该文,引起众多与会者的激烈讨论。

  3、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是从实证的角度考察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使用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51年所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对1952—2001年中国的资本存量K进行再估计,并将估计方法和估计结果与早期的代表性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地,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对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再估计。第二,借鉴传统的投资效率衡量方法:边际资本—产出比(ICOR)和回归拟合系数,本书实证分析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资体制变迁对中国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且,就投资效率变化和投资行为特征,我们对中国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进行了对比研究,然后集中讨论了中国投资效率的变动以及它们与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揭示了投资低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第三,在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我们通过测算资本—产出比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轨迹来考察中国投资效率和资本形成速度,进而衡量是否存在过度工业化等问题。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自出版以来,已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在2006年,直接引用本书相关内容的核心刊物文献就达6篇,其中《经济研究》2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篇,《财经科学》1篇,《浙江社会科学》1篇。2007年,先后有《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财经问题研究》、《统计与决策》、《理论探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和《东北亚论坛》等核心刊物直接引用了本书的相关内容。
  本书的相关章节的内容曾多次以工作论文的形式在众多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交流。并且,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就已取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例如,基于转轨经济特征的关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论文《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就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并先后在杭州举行的 “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国际会议和武汉大学主办的“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会议上应邀报告。该文的修改稿最终发表于《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相关的研究论文还包括:《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的《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第2卷正式发表。而《理解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则发表在《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1期。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自出版以来,已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本书相关章节的内容曾多次在众多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交流,取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并引发了大量的CSSCI期刊文章来探索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关系。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自出版以来,已获得非常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被CSSCI期刊文章引用次数近20次。
  在2006年,直接引用本书相关内容的核心刊物文献就达6篇,其中《经济研究》2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篇,《财经科学》1篇,《浙江社会科学》1篇。2007年,先后有《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财经问题研究》、《统计与决策》、《理论探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和《东北亚论坛》等核心刊物直接引用了本书的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