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
2010-02-27 作者:芮明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论产业链整合》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4月      
  出版单位  复旦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本著作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著作系统地研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本著作的结构安排为8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是界定研究对象与理论评述;第2章产业链演化的一般形态考察;第3章纵向一体产业链的分析;第4章网络状产业链的分析;第5章产业链的空间集聚研究;第6章产业链的知识共享分析;第7章产业链整合的实现模式及其组织;第8章中国产业链整合与分化的实践与政策规制。
  本著作的内在逻辑是,首先对产业链的一般形态进行分析,然后对纵向一体产业链的分工变化、知识创新导致产业链变化研究,引出网络状产业链的产生。对网络状产业链的产品形式、价值形态、知识形式、空间集聚以及对其进行知识整合的方式、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产业链整合的模式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能进行了探讨。                                          
  本著作研究的现实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分工的变化导致产业链从传统的纵向一体产业链转变为网络状产业链,本质是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前提就是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分工后的交易及交易费用理论,理论前提是科学的。本著作界定的概念明确,是从文献分析而来。研究的内容前后逻辑严密,资料应用比较准确,研究方法方面运用了多学科的方法,主要有数量模型推导,知识流分析,价值分析等方法,进行部分的案例验证。
  本著作的基本观点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一个企业所能向顾客提供的价值,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的能力,而且还受上下游企业的制约,这样就形成了产业链。产业链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原有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链中的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也在产业链上变化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而且转移的范围越来越大,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转移的频率也越来越快。产业链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的变化,新的分工已经从线性的生产工序、生产工艺的分工发展演变为立体的或平面的网络功能分工,这种分工就是所谓的“模块化(modularity)”。不同的经济主体在产品功能分工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配合形成产品这一方式的表达就是新产业链及其整合。不过这样的表达与整合方式是完全不同与传统的产业链的表达与整合方式,是我们已经看到但研究甚少的新问题,我们称之为网络状产业链及其整合问题。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考察,这是知识分工、知识共享的外部性带来的报酬递增导致了新型产业链的产生与整合,正如马歇尔所说:“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著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一,揭示分工从工艺分工发展到功能性分工以后,产业链形态、产业链关联方式、整合方式、整合主体发生的变化。指出在模块化时代,纵向产业关联发展为网络状产业关联,有形产品的关联发展为知识关联。产业链整合的主体由资本实力者转变为知识实力者,整合方式由资产关联式整合发展为舵手契约式整合。   
  第二,在一个基于分工演进的报酬递增框架下,将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融合起来,综合分析了产业链整合分化的微观机理,从知识共享的视角,研究产业链的整合。传统的产业链整合理论主要是分析产品市场的竞争关系,选择资产关联的整合方式。进而从产品的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并最终追溯到知识层面,认为知识整合是产业链整合的实质和价值创造的源泉。将企业和产业理解为一个知识体,分析知识对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对以往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第三,在对产业链、企业集群的价值创造方式深入细分的基础上,对基于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经济、模块化经济、网络效应的价值创造过程和知识共享的内容进行比较,揭示了不同类型产业链价值创造和知识整合的差异。   
  第四, 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价值模块整合与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并在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构造了一个新的知识创新模型,深化了对模块化体系中产业链知识整合机制的认识。   
  第五,将产业链理解为一个知识体,从知识角度研究了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机理,探讨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知识创造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的组织模式,并分析了具有创新外部性的模块化产业链的政策规制要点。这一系列理论研究,丰富和更新了产业链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知识管理责任,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上五个方面的创新表明本著作研究成果属于国际前沿重大理论创新研究的范畴。
  本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为;模块化条件下产业链分工本质是知识分工,因此整合从根本上看就是知识创新性整合.这样就涉及创造知识标准与在此标准下产业链上企业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方法问题,也是当代产业链协同创新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著作对此进行了认真和有开创性的研究,研究涉及产业经济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创新理论、模块分工、交易理论等方面理论与方法,对产业链尤其是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的网络状产业链及其知识整合进行开拓性系统的研究,奠定了产业链整合研究的学术地位,在本学术领域中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3.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著作是“十五”计划期间复旦大学211重点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重要研究成果,2008年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2008)。本著作的学术影响,我们认为主要是开拓了产业链新的研究方向,把握了模块化条件下新型产业链的知识本质,对产业链的知识创新的研究提供分析思路与方法,由于进行了交叉学科融合性的研究,也对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著作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好的评价,有较高的引用率。
  而本研究的成果是理论研究成果,具有理论的前瞻性,但成果对产业领域中模块化分工与整合的实际发展,对现在与未来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满足的解决方案的设计,对提高我们的产业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指导,因而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成果社会反映
  本著作是“十五”计划期间复旦大学211重点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重要研究成果,是学术著作,至今尚未再版,也未翻译成外文。著作出版后受到学界的欢迎和好评。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被引文献信息如下:
  1、 贾晋平/于春敏/孟哲.开发区公用事业改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管理现代化.2007,(02):15-17
  2、程宏伟/张永海/李想.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7,(03):21-25
  3、邵昶/李健.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中国工业经济.2007,(09):5-13
  4、王睿丽.产业链背景下出版企业如何实现增值.编辑之友.2007,(01):26-28
  5 、刘大志.我国民族地区加速增长的资源环境难题与生态化求解.当代经济研究.2007,(06):35-38
  6、 杜丹清.基于流通渠道多样化视角的浙江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06):57-62
  7 、孙新华.资源环境紧约束与我国中心城市工业发展策略的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07,(06):56-59
  8、严红/刘慧玲.产业整合——西部工业化道路选择.生态经济.2007,(11):115-119
  9、汪国银/刘芳.产业集群治理:动因、结构与机制.经济问题.2007,(06):24-26

  成果获奖情况 
  奖励单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奖励名称: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
  奖励等级:二等奖
  颁奖时间:二00八年十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