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出版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等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由六个部分组成:问题提出、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建构、操作策略、价值效应和结束语。
基本观点有:(1)西南贫困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要大量的中、初级管理与技术性人才,逻辑上讲这类人才的培养是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的,但是,西南贫困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等因素,导致到2005年以前有60-70%的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就返乡务农。所以,农村中学教育在完成学术性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农村中学生成才的需求、满足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需求。(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贫困农村中学教育应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为基本理念。(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贫困农村中学教育应以学生获得“双证”――普通中学毕业证书和农业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为基本目标。(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贫困农村中学教育应形成“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的办学模式、“普-职”渗透式课程模式、“六连结构”式职业技术教学模式和“示范田”基地有机统整的扶贫式学校教育体系与模式。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1)在理论上突破了我国传统中等教育制度将普通学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而行之的局面,兼顾了学生的能力、能力倾向的多样性、社会对中等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中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等问题,走农村中学教育综合化之路,即开辟了“农村综合中学”先例;(2)在方法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统一、实现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统整;(3)在概念描述上提出了“双证式”、“六连结构”、“教育扶贫模式”、“农村综合中学”等符合西部贫困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新概念。(4)在结果上形成了以农村特色资源(信息)库建设为基础,以“职教参透”基本理念为灵魂、以“三教”结合为方向,以“双证式”目标为指向、“六连结构”运行模式为载体,从而构成拥有自身完备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的、符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与教育互动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的“农”、“科”、“教”统筹的素质教育模式。
三、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统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统整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以考察各地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建立各地特色资源→构建职教渗透教育模式 →建立实验示范田→实践与理论探索为技术路线,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益:(1)为该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该模式实施以来,共计培养了3000多名珠兰花和茶叶种、养、管、摘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仅珠兰花厂就有该校毕业的技术人才35人,占全厂技术人员的40%以上。2003年该校的毕业生中就有128人直接从事珠兰花或茶叶的种植管理生产。(2)提高了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从2004届、2005届毕业学生的检测成绩看,在县统考中,文化课优秀率达30%,及格率达99%,文化课成绩比往届提高很多。2005年该校的高考升学率在全县的排名由1998年的末位跃升至第2名。同时,有88.7%的学生通过“绿色证书”的考试,实现了文化知识与农业技术同步增长。有相当多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圆了升学梦,实现了“升学有基础”。学生的巩固率比实验前的1998届有了显著提高,达到96.2%,这对农村“普九”工作无疑是一大贡献。(3)形成了“读书有用,知识无价”的大环境。随着实验的展开,一方面,大批学生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故有的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自信心显著提高,普遍感到“升学有前途,务农有奔头”。逐渐形成了“读书有用,知识无价”的大环境氛围。
2.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1)从模式实施单位——学校看,其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示范基地生产的花、茶叶销售产生效益。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以10亩花圃计算, 一般珠兰花亩产为250公斤,每公斤珠兰花售价80元,10亩花圃年产值可达20万元;50亩茶叶每年产值可达27万元左右。若以计划实验的150亩来计算,其利润将非常可观。这样,学校通过自我创收,就可以部分地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老大难问题。(2)从模式运行终端——经济实体(绿色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实施环节)看,按现有规模,实体通过回收示范户的绿色产品进行加工、生产、销售,由此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则产值可达亿元,创利税二千万元。(3)从模式生长点——农户看,仅以石会区7个乡为例,该区有54个村,444个村民小组,若每组发展3名示范户,每户发展5亩茶,1亩花,就可收人2万元左右,则学校教育的扶贫功能由此就凸现出来了。一旦这种散点状态形成规模,其效益将更大。
3.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首先,提高了农民素质,转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使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通过该模式的运行,用事实向农民展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力量,使其自主地加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自觉地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两年来,石会乡通过实验,实现了贫困户脱贫528户,致富306户。同时,因有了科技的支撑,减少了返贫的可能。其次,转变了人们“农村教育是亏本教育”的固有观念,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普九”工作的开展。以往,由于教育结果对农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效益不显著,该区的“普九”工作非常艰难。现在,人们不仅争着让自己的孩子上中学,而且自己也加人到科技知识学习的行列中。同时,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也有能力且乐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支持本地教育的发展。现在该区农民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致富,靠教育”。第三,扩大了就业机会,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加强了安定团结。以往,大批毕业生返回农村,一则无一技之长,二则无法承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劳作,于是出现了大批的隐性失业者,整日无所事事、东游西荡,一部分人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扰乱了社会秩序。近几年与黔江石会区社会治安已有明显好转。
《“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的学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本着“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与“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为基本理念,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具体开发出了“三教”结合的贫困农村中学办学模式、“职教渗透式”课程模式与“六连结构”职业技术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与职业技术培养相结合,使学生都能学到农村实用农业技术的一技之长,能够受教育于农村,服务于农村,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这种模式充分体现贫困农村教育与发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资源贫乏却又存在课程资源浪费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真正有机结合。该模式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融为一体,文化农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村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培养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区域经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该实验打破了传统课程结构把“升学”作为教育唯一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使基础教育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双证”既能使学生学好普通的文化课,打好了文化知识基础,又能使学生掌握初级农学知识和技能、务农技术,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该研究能使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构建出全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全新的目标、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模式等,这从根本上拓展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使其课程与教学在理论上得到了深化性研究。从本质上讲,该模式实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与“三级课程”统整与操作化:一则,它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在农村普通中学职教渗透双证式教育模式中得到有效体现,在课堂连基地、基础连农户、农户连实体、实体连高校的运行机制中,把符号化的、静态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体验式的、动态的过程与方法,把知识与技能置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运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情感、端正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形成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在充分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统一的三级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以实现基础教育之共性为目的,校本课程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己任,地方课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二则,它以地方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为逻辑起点,使学校特色建基于地域色彩之上,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有机整合,实现了区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旨趣。最终形成了以办学社会化、课程综合化、教学实践化、资源市场化、服务多元化和效益连锁化为特征的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模式。
成果社会反映
2005年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提交的“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是对1998年以来课题组成员既有研究成果(实验报告、已发表论文等)基础上形成的。因该成果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学生的流失问题,促进“普九”国策的全面实现;能实现课程“三维目标”与管理“三级体系”的统整与操作化;实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的农村教育理想;体现“学校赢发展、农户赢致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价值追求,在实践中转变了 “农村的教育是亏本的教育”这一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了农村中学毕业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刻板印象,真正发挥了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地区“治贫先治愚”的教育功效,加速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教育基础,从而受到实验区农村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受到实验学校、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同与支持,受到国务院、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黔江人民政府等的肯定与采纳。整体来看,取得了良好且广泛的社会反映,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于2005年12月采纳该咨询报告并作为制定重庆市教育发展规划的依据。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教育部对《“西南贫困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研究报告》给予肯定:“在构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模式,尤其是新课程实验模式方面有特色,体现了‘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并认为课程组在重庆黔江县石会中学的“六连结构”实验“实现了为农民增收服务、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为城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教育自身改革服务”。同时,教育部采纳“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方案建议并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二款,第6条。
(2)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18号)。
(3)教育部2003年6月,又将“六连结构”实验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作为大会四个交流材料之一,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
(4)农村中学“双证式”和“六连结构”课改实验已被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教委和农委批准立项推广。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于2005年12月采纳该研究的咨询报告作为制定重庆市教育发展规划的依据。
(5)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教育周报》、《黔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双证式”和“六连结构”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受到农民欢迎。
(6)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初审意见中认为:“黔江县石会中学的组织开展的‘六连结构’课程课改试验,为国家新课程改革在西南农村中学推行的‘双证式’做出了创新性的尝试,不仅受到农村中学和县、乡(镇)政府的欢迎,而且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7)《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民族教育》、《西部教育论丛》、《基础教育》、《重庆教育》等学术刊物分别刊载了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8)中国课程与教学网在“新视点”栏目中全文转载“双证式教育扶贫振兴行动研究”(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1期)全文。中国远程教育网在“文教视点”栏目中的“资讯剪贴板”中以“西部农村中学教育的‘双证式’目标模式”为题目简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的主要内容,阅读次数达938次。商务部网站“重庆商务之窗”、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公开”栏目等刊载 “重庆黔江区石会中学创新的‘双证式’教育模式收到明显成效”等文章予以宣传。付小均发表于《现代经济探讨》的“西部农民家庭教育负债分析――对宁夏刘庄的调研”一文引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一文。教育学在线(http://cyber.swnu.edu.cn/mcjy/cyber/index.html)全文转载了“‘六连’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的有效模式”一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一机三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黔江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一机三用’模式专题报告”中纳入了本研究成果(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437&infoid=35631)
成果获奖情况
奖励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
奖励名称: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颁奖时间:二00六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