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2010-02-27 作者:廖其发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4月     
  出版单位  四川教育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项成果由一个概论(或总论)和十六个相互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题研究组成。其中在概论或总论中论述了我们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观点,其余十六个专题研究则从各方面具体地论述了我们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题与改革对策及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限于篇幅,现重点介绍前几章的内容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在分阶段论述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六条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含教训):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顺利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保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原则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策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环节;加强农村教育内部的全面改革是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健全保障体制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顺利开展的基础;深入开展农村教育研究是有效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
  第二章论述了我国农村教育地位的现状和改革对策。认为我国部分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及群众对农村教育重视不够,因此,从历史教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等角度论述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提高领导和群众对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对策。与此同时,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是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关键等观点。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农村教育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与总体的改革策略。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较低。要提高农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全面推进本来意义的素质教育。同时提出:加大教育投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加强教师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农村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积极进行农村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是提高农村教育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
  第四章论述了我国农村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观点。主张农村学校正副校长的任免权归于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区县政府监督,同时引入民主机制;学校中层干部的任免应由县(区、县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共管;校长负责教职工的聘任,并加强监督和协调。
  第五章论述了我国农村教育法治的相关问题。认为人们对我国已经颁布的教育法律知之甚少,已颁布的教育法律在农村教育中没有充分落实,农村教育法规亟需
完善。因此,主张加快农村教育立法;加强教育普法工作;加大教育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第六章论述了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的相关问题。认为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仍旧不足,以致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有一定困难,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经费非常困难,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比较困难,农村教育负债严重,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硬件条件)偏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转变观念,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到5%以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央应该尽快想办法解决各地教育负债和继续负债及资金缺口问题;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资制度;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要处理好中央与省级政府、省级政府与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经费管理关系,处理好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经费管理关系,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法制管理,加强教育经费的审计和监察。与此同时,要完善办学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严禁一些部门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经费乱摊派和变相摊派。
  第七章论述论述了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认为应当坚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胜劣汰、本土化等原则;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保障并提高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制度;完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完善农村教师的常规管理;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
  第八章论述了我国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课程价值取向的转移;改善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条件;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素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加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科学建构课程结构,强化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切性;积极开展高水平的课程改革实验。
  第九章论述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理念改革的相关问题,认为需要树立教学即沟通与知识创生的新观念,实现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为科学教学理念的实行奠定基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贯彻落实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
  第十章论述了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分析了当时我国少数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初中段辍学率高的问题和主要原因。提出了以下对策:国家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政府和学校认真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认识工作;学校需要做好内部各项工作,努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校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政府应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关心辍学儿童的学习问题。
  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分别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农村教育督导、农村教育科研的现存问题与改革对策。如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等调查材料的深入分析,论述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现存主要问题,然后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各级政府应该切实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的投入;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科研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的各种具体问题;注重对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以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千方百计调动农村成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本成果对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基本经验做了比较深入的总结;2、对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切合实际的分析;3、比较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对策及相关理论,特别重视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对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史经验、现存问题和改革对策比较系统、深入、有较强针对性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其中,我们曾经深入到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进行了各种方式的调查研究。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2009年4月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附件一)。
  2、2006年4月通过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课题结题鉴定(附件一)
  3、全国农村教育研究专家,原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农村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袁桂林教授对本项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附件二)。
  4、部分成果在本书出版前已经公开发表。我们已经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23篇论文或研究报告,其中有三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此外,8篇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得到了学术界较高的评价,通过了论文答辩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附件四)。
  5、成果出版前,我们将书中的十七个研究报告送交教育部,受到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和当时的基础教育司领导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当时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通过电话向我们传达的相关意见),后来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农村教育政策如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与我们先前提出的对策建议相一致。

  成果社会反映 
  1、2006年4月通过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课题结题鉴定(附件二)。
  2、全国农村教育研究专家,原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农村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袁桂林教授认为本书内容全面、研究方法得当、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既有比较重要的实践价值,也有一定理论价值,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对人们研究和思考农村教育有关问题都有助益(附件三)。
  3、部分成果在本书出版前已经公开发表。我们已经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23篇论文或研究报告,其中有三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此外,8篇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得到了学术界较高的评价,通过了论文答辩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附件四)。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2005年11月28日将由十七个专题研究报告组成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送给了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和领导。几天后当时的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同志先后两次打电话告诉我们:陈小娅副部长很重视这些研究报告,认为研究范围全面,论述比较深刻,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希望基础教育司认真研究。基础教育司的领导和相关专家经过审读后也认为,这是对农村教育所作的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研究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后来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农村教育政策如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与我们先前提出的对策建议相一致。

  成果获奖情况
  2009年4月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4月27日下午3时颁奖(附件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