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
2010-02-27 作者:陈时见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0月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该著作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项目批准号:BAA030014)”的总结性研究成果。
  1.篇章结构
  该成果把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论。通过分析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来揭示学校教育变革所应坚持的多元文化视野,基于多元文化视野分别对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全书分为五章,即多元文化与教育发展、多元文化视野下学校教育的变革、学校教育变革视野下的教师适应、学校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在适应学校教育的变革中发展。第一章分析了多元文化理念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学校教育变革所应坚持的多元文化视野和学校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的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学校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学校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学校教育变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学校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基于教师职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分析,并结合教师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教师适应的内涵、内容和具体表现以及教师适应的基本条件。第四章论述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走向。第五章分析了学校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阐述了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学校教育变革对教师适应的要求,并结合教师发展个案分析论述了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发展。

  2.基本观点
  (1)界定了多元文化的内涵。认为,多元文化的涵义是多层次的,它不仅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也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的吸收。因此,多元文化指的是由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以及不同时空范围的文化所构成的系统。
  (2)分析了影响教师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外部条件有物质保障(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改善)、资格认定(师范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法律支持(相关政策性法规)和学术保证(教师自主权、教师专业教育体系、统一的教师专业组织)等。影响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学会学习能力的获得、反思精神的建构和自我更新意识的培养。
  (3)探讨了影响教师适应性的主要因素。认为,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包括教育经费不足、在职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评价方法不合理、缺乏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教师工作环境需要改善等。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知识结构、科研意识、师德提高、教师压力等。因此,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培训各级教师。二是坚持教师自主发展,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反思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投身教学科研,把握教育规律。三是推动教师团队合作,学会协作,与在他人合作中提高自己;学会尊重,在借鉴交流中发展自己;学会学习,在适当的竞争中完善自己。四是建立教师发展机制,建立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4)调查分析了学校教育变革的现状。通过对重庆、贵州、广西、四川、云南五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调研,了解到教师对学校变革大都持积极参与态度,在学校变革的动力问题上,国家政策是推动学校改革的主要动力。同时,学校变革的内容和彻底程度因地区和学校间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差异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校变革的整体状况是学校缺乏变革的资金、人事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新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学生发展目标“穿新鞋走老路”。
  (5)调查分析了教师适应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教师对学校变革总体上持认同态度,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变革,教师对学校变革的认知水平较高,教师角色和教师行为的转变基本能适应学校变革;教师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积极参与学校变革;学校对教师的发展非常重视;教师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关于新教育理念的认同;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关于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方式;关于新教材;关于家长参与和社区互动等。

  3.创新与学术价值
  (1)本成果以多元文化为分析视角,以西南地区这一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为研究背景,深入探讨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构建体现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理论探索上坚持把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性出发,既探讨学校教育变革对教师适应的要求,又研究教师适应对于学校教育变革的制约,因而这一成果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既深化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又为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2)本成果对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学校变革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对学校变革的适应性、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稳定性、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教师的自我发展目标、教师的发展内容、学校的变革与推动学校变革的动力、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发展差异等,为研究学校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教师适应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3)本成果结合教师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影响教师适应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教师适应的策略与建议,一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培训各级教师。二是坚持教师自主发展,包括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反思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投身教学科研,把握教育规律。三是推动教师团队合作,包括学会协作,与在他人合作中提高自己;学会尊重,在借鉴交流中发展自己;学会学习,在适当的竞争中完善自己。四是建立教师发展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和有效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4.研究方法
  该成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团体测量、深度访谈、个案分析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与比较。
  二是团体测量法。根据项目研究目标,结合实际调研,编制了调查问卷,并用调查问卷对西南地区不同区域的50多所中小学校1300多名教师、100多位校长和20多名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三是个别访谈法。分别对各个地域和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各地教育局的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状况、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四是个案分析法。研究组与相关学校和教师建立起伙伴关系,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进行跟踪调查,形成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有效互动。
  五是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用以指导学校教育变革,同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5.社会影响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相关学校深刻理解学校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改变过去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之间的阻抗,实现学校变革以强大的组织力量推动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和优化学校教育变革的良性循环。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有效实施校本管理,建构基于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也不断更新观念,教师在心理、知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适应学校组织及其变革。
  三是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十几位高校的老师和研究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通过交流沟通、实践合作,他们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了基础。
  四是该成果贴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许多问题分析都来自对中小学的实际调查和个案,因此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选定为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阅读教材,对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积极而直接的推动作用。

  成果社会反映 
  该成果坚持理论取向的同时开展行动研究,特别是现状调研和个案分析均形成调研报告和个案分析报告。研究组不仅把这些报告直接寄回到开展研究的相关中小学校,而且研究组成员还与这些学校形成伙伴关系,深入到学校之中,直接推动了这些学校的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因而,该成果得到这些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和认同。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该成果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选定为中小学继续教育学习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参考文献。

  成果获奖情况
  2009年2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