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孙绵涛: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
2010-02-27 作者:孙绵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6年第12期     
  出版单位  《教育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及基本观点
  本论文从机制、教育机制及其基本类型,教育机制基本类型的逻辑分析,以及研究教育机制理论的意义三个方面对教育机制的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
  论文的主要观点是:论文在机制本意的基础上加以引申,认为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指出应从分析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来认识教育机制,而不是直观地看到有什么教育现象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机制。由此,论文从层次、形式和功能三个方面对教育现象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机制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的类型。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机制、指导—服务机制和监督—服务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
  论文从层次、形式和功能三方面去探讨教育机制的类型,是因为弄清了教育机制的层次,就大体界定了探讨教育现象的范围;在弄清了教育现象范围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弄清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在弄清楚教育现象相互作用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弄清这种作用形式的功能。论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去分析教育现象的层次机制、是因为这样分析有助于全面把握教育现象;论文从行政—计划、指导—服务和监督—服务三个方面分析教育现象的形式机制,是因为这三种形式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基本形式,行政—计划式与指导—服务式是相对立的两种形式,而监督—服务式是这二者的一种综合形式;论文从激励、制约与保障三个方面去分析教育现象的功能机制,是因为这三种功能是教育现象各部分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基本功能,激励功能与制约功能是相对立的两种功能,而保障功能既有利于激励又有利于制约。这样,我们在考虑某一类机制的同时,还要涉及到其他类的机制问题,不能把这三类机制割裂;对于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来说,无论从哪一种机制开始,都要注意考察与这种方式相对应的其他两种机制。
  论文还对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在内涵上,教育机制是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运行方式;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在外延上,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教育体制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的联系表现在:二者在发展过程上是相关的,结构是相融的,性质与功能上是互补的,范围上教育机制又包括了教育体制。
  论文还阐述了探讨教育机制理论的意义,第一,认为探讨教育机制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机制的改革内容,指出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指探索发现新的教育机制、修正和转换错误的教育机制、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育机制三种;第二,有助于把握教育机制改革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其内部规律是,要处理好三类机制改革和各类机制改革中各种机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其外部规律是,要处理好教育机制与教育机制以外相关范畴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现象内部教育机制与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教育机制与教育现象以外的与教育机制相关的范畴,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有助于厘清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论文指出应当建立一种动态平衡结构,来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对教育机制改革的需要。根据教育机制改革的规律和我国当前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论文提出应当建立适合我国的教育机制动态结构。这种机制结构在层次机制上,以中观和微观机制为主,以宏观机制为辅;在形式机制上,应是以指导—服务式机制为主,以行政—计划式机制为辅的服务—监督机制;在功能机制上,以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主,以制约机制为辅。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经常说要进行机制创新,然而对教育机制却研究甚少,在理论上教育机制的涵义及基本类型都不甚明晰,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认识也比较模糊。在实践上,教育机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也并不明确。我国教育改革急需要教育机制的理论创新。论文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新的探讨,创立了新的教育机制理论,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教育机制的含义;第二,分析了教育机制的基本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第三,分析了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第四,提出了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规律及思路。
论文对教育机制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理论方面,论文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教育机制,教育机制的基本类型以及这些机制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人们能够认识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区别,明确了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在产生过程、结构、性质与功能以及范围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教育机制理论。另外,教育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作者提出的教育活动论、教育体制论、教育观念论等理论范畴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因而该文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体系。
  从实践上讲,教育机制在教育改革活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论文提出的教育机制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机制创新的改革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第一,有助于人们认识教育机制改革改什么,即主要从发现新的教育机制、修正错误的教育机制和完善已有的教育机制三方面进行教育机制改革;第二,有助于人们认识怎样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即按教育机制改革的内部与外部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各种教育机制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机制与其它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和形势需要的动态机制结构,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机制改革。

  3. 研究方法
  本论文首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收集资料,查阅了机制和教育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文献,了解这些文献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及教育改革运行状况,并围绕教育机制这一主题,以开放式访谈方式对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基础教育司、湖北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等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教育机制及我国教育改革运行方式的看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抽象出教育机制及其相关概念,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建构教育机制新的理论体系。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论文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曾获辽宁省2005—2006年度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被有关资料中心、文摘和网站进行转载,论文观点多次被一些学者、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引用,并被有关单位采纳。作者还将所提出的教育机制理论,运用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体制改革》的专题研究之中,对纲要中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本文提出的教育机制理论,不仅对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意义,而且对其它社会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有参考价值。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竹民苦于企业应建立长效机制而无理论指导,当他看到作者撰写的论文后,认为作者提出的机制理论对企业建立长效机制
  也很有指导作用,并决定在他的企业中运用这种理论试行建立企业的长效机制。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在运用作者提出的理论建立企业的长效机制后,企业运行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具体材料见“成果获奖情况”、“成果社会反映”和“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栏目。

  成果社会反映
  1.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7年第4期“理论探讨”栏目全文转载。
  2.《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论点摘编”栏目对本篇文章摘要转载。
  3.《气象软科学》2007年第4期“文摘”栏目对本篇文章摘要转载。
  4. 作者以此文为主题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初等教育校长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大会主题报告照片在《初中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封二刊登,有关网站转载该主题报告。
  5. 作者以本篇论文为基础撰写了《教育管理学》著作中的第四论“教育机制论”,邹海燕研究员、葛新斌教授撰写的书评中对该书第四论“教育机制论”进行了评价,两位学者在对教育机制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述后,认为这一理论同其它理论一起创建了教育管理新的理论范畴,不仅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建设和教育管理改革有重要意义,对教育学和教育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的评价内容分别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教育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上刊登。
  6. 中国高端培训网将该文的题目和摘要作为重要高端培训文献予以介绍。
  7. 馆藏期刊主要目录索引(电子版)在“教育理论”栏目将该文以重要篇目加以介绍。
  8. 宁夏高校教师培训网对论文的摘要进行了转载。
  9.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期刊信息对论文的主要结构进行摘录。
  10.正是因为作者在教育机制和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调研起草过程中,被国家教育部邀请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专题研究的负责人参与纲要的研究工作。
  (以上均见佐证材料)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登录中国期刊网及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共查阅到有14余人次曾在学术文章和学位论文中引用15次本论文的观点,并且本成果被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采纳。现将主要引用和采纳情况介绍如下:
  1.《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0期,刘霞撰写的文章《走向中介组织的中小学教研机构改革》引用了本文。
  2.《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刘旭刚和徐杏元撰写的《建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探讨》引用了本文。
  3.《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于永华撰写的《战略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引用了本文。
  4.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邓旭的博士论文《制度规约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引用了本文。
  5. 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冯永刚的博士论文《制度架构下的道德教育研究》引用了本文。
  6. 2008年西南大学卢德生的博士论文《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引用了本文。
  7. 2008年天津师范大学田文娟的硕士论文《文化管理视野下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引用了本文。
  8. 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朱莉英的硕士论文《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的研究》引用了本文。
  9. 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王旭涛的硕士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引用了本文。
  10.2008年沈阳师范大学郭晓亮的硕士论文《教育管理异化研究》引用了本文。
  11.2007年沈阳师范大学刘显华的硕士论文《我国高校大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研究》引用了本文。
  12.2007年沈阳师范大学侯黎鹂的硕士论文《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研究—一种人性观的分析视角》引用了本文。
  13.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少雄在专家博客中,所写的《论文摘要最佳写法》、《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和《<现代大学教育>文章标题与结构范式》三篇文章中引用了本文。
  14.本文提出的教育机制理论,不仅对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其它社会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有参考价值。如,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竹民在他的企业中运用了作者提出的机制理论建立企业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高了运行效率,扩大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以上均见佐证材料)

  成果获奖情况 
  授奖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获奖名称:辽宁省(2005—2006年度)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获奖级别:一等奖;
  获奖时间:2008.02.01 
  (见佐证材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