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9月
出版单位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本书是厦门大学文科基地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按照申请时的计划,全书分为:理论成果、教学成果和管理制度成果三个部分。
理论成果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
1、 问题的提出
这个部分对教学运行机制的概念、提出的背景、与国外大学的比较、对改变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证、就关于变教学运行机制的刚性机制为柔性机制的基本构想、目标与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 构建中国大学新的教学运行机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这个部分讨论和研究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构建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 构建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认识论问题
第三, 关于新的机制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理论
第四, 关于新的机制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和管理问题
第五, 关于学生中心及其管理问题
第六, 关于教学运行机制的配套管理问题
3、 改革过程的理论问题
这个部分也讨论和探讨了六个主要实践上的问题
突破口的选择问题
第一, 试点的选择问题
第二, 改革动机的形成问题
第三, 改革中消除阻力因素的问题
第四, 巩固改革成果和改革的推广问题
第五, 改革实施战略的有关问题
4、 改革的必要条件和制约因素探讨
这个部分从思想观念、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过程和教师培训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教学成果部分主要对取得的教学成果从成果概述、成果特色、成果的显示度指标、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以及成果推广的建议六个方面对成果进行了表述。
管理制度成果部分则主要对管理制度成果进行了说明,阐述了管理制度成果的理论依据就显示度指标,总结了管理制度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并提出了推广的建议。
该书最后用了十六个附录,记载了教学运行机制改革中各种主要论文、会议、文件以及试点学院教学计划修订的情况等。
这本书的理论成果是作者多年积累并用于实践后加以提炼和改造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教学改革内容的理论和教学改革过程的理论两个部分。教学改革内容的理论中明确提出,教学运行机制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的改革、教师队伍的提高和相应的管理改革、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或学习动机的形成、围绕教学改革的其他配套的改革。并将这四个方面类比为剧本、演员、观众和舞台。整个改革是从搭建舞台开始的。选择了“一人多课”、“多人一课”以及减少课堂教学时数为切入点,以化学化工学院和文学院为改革试点,遵循改革过程理论,一步一步落实。
本书从理论的视角记录了整个改革的所有重要的过程和心路历程。理论成果部分还就构建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这些见解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 如何改变过去原子论观点零星进行改革尝试的做法,运用系统观点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第二, 如何克服过去一直就程度不同地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第三, 如何改变对教育李老年建设长期以来缺少科学标准的状态,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确立科学性准则。
作者首次将自己总结的全环节准则、具体化准则和动力性准则全面运用到
改革实践中来。同时还将作者研究的关于教育中的“中介”问题的成果运用到分析改革方案和改革实施过程。
在本书的理论成果部分,作者还就自己先前在借鉴国外大学课程编制
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大学课程编制方法如何运用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实践。为后来作者的著作《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学成果部分主要就当时改革所取得的教学进展特别是具有显示度指标的成果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其中的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就成果的推广提出建议。这些成果包括了试点学院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产生、课堂教学时数的减少和同时的质量提高,课程数量的明显增加,为学分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管理制度成果部分与教学成果部分的逻辑相似。在教师工作量计算、配套管理措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尤其是依靠广大教师,创建了“教分制”工作量计算办法并在试点学院进行尝试,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这项改革是一项牵动全校很多方面的大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也涉及到很多人员,该书后记中都做了记载。正因为如此,在探索这项改革和实施这项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人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这里择其要者做一简单介绍:
1、 提出教学运行机制概念并加以理论化,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2、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现成模式,因此在实践的各个环节上,都必须有所创新。
以上两点具体说,有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1、 “舞台”的建设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书中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以实践来加以检验。这在教学改革史上也是创新;
2、 对“改革过程理论”在西方学者提出的建议基础上,根据改革实践进行变通和改造,系统地指出了一套可用于我国大学的建议。
3、 在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这个细节问题上首创“教分”并加以落实,取得了相应的积极效果。
4、 通过实践,将很多理论进行整理和验证,这对今后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在方法上,本书是对实践的总结,在实践中,既涉及理论研究时需要的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哲学方法等,也涉及实践中的很多方法。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改革中运用了很多其他学科的智慧,如黄金切割规律等。
关于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前面有关表格中已提及,此处不赘。
成果社会反映
成果出版后,因其操作性强,很多大学都使用了其中的观念和方法,有些学校甚至直接使用了其中的具体措施。由于这是一本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著作,引用情况并不多。就笔者零星的信息,像广东东莞理工大学、河南工学院、南昌华东交通大学等大学的教学改革都收到本书的启发,甚至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也有些干部专门研究过这本书。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通过搜索,本书被引用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