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010-02-27 作者:陈晓端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一)篇章结构
  本书尽管不像一般教学论专著那样强调从概念到实践的完整的体系以及严密的逻辑表述结构,但从篇章结构方面具有其独特的特色。本书的篇章结构按这样的一条主线来安排:即从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到实践问题的研究,从对国内的研究到对国外的研究,从对教学基本策略的研究到对教学思想流派的研究。
  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当代教学及其范式;第二章,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特点;第三章,当代国际教学理论热点问题;第四章;当代教学基本策略;第五章;当代教学评价;第六章,当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七章,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教学思想之比较。
  (二)基本观点
  1. 本书认为,教学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借助课程这一中介,通过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有目的、有计划地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的看法。当代有五种较有影响的教学范式,分别是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教师应把教学看作一种复合范式活动,应坚持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进行整体把握。
  2. 本书认为,当代教学理论基本具有以下共识:目标应是多元的、课程应是整合的、知识应是建构的、学生应是发展的、教师应是反思的、教学应是互动的、学习应是主动的、手段应是多媒的、评价应是连续的、教育应是终身的。
  3. 本书认为,Seminar教学法是西方大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它有利于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上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交流与互动过程的本质特征。
  4. 本书认为,当代教学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教学系统各个因素的评价内容,以及多种评价工具的有机结合,评价标准的综合化,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多样化,多种途径的收集信息等。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创新
  1. 研究思路:本书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当代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重心的转移,以作者个人近年来对若干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认识为切入点,对当代教学论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题式深入地探讨与研究。
  2. 理论创新点:(1)概念创新:本书认为,教学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借助课程这一中介,通过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有目的、有计划地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业活动。
  (2)观点创新: 本书提出,教师应把教学看作一种复合范式活动,应坚持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艺术的角度去体验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的情感与美感、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有规律的教学活动、从反思的角度去检讨教学理论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从知识的角度去理解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从能力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3)认识创新:本书提倡,对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与新特点的总结。认为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与新特点综合表现为:目标应是多元的、课程应是整合的、知识应是建构的、学生应是发展的、教师应是反思的、教学应是互动的、学习应是主动的、手段应是多媒的、评价应是连续的、教育应是终身的。

  (二)学术价值
  本书所具有的先进性、科学性与系统性使本书具备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1. 先进性
  由于本书的名称就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即把时间定位于当代,这就要求本书所介绍的应该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问题、新视角、新观点、新理念。因此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作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力求使本书能真实反映作者本人、特别是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最新成果,亦即力求使本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 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力求使本书能真实反映作者本人、特别是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最新成果,在对教学理论研究二十年的成果进行回顾时,力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收集、统计、分析相关数据保证了本书的科学性。本书虽然是以专题的形式论述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也涉及了当代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当代教学的基本理论、当代教学的基本策略、当代教学的评价、当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教学思想的比较等,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三、研究方法
  本书的各个专题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分别或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比如,在本书第二章的“我国教学理论研究20年回顾”中,就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在统计的基础上,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分析与反思现存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又如,在第六章“当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比较了当代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异同,从而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提供参考。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一)学术影响
  教学论学科的建设既需要借鉴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更需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吸取营养以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教学实际的教学理论体系。本书不仅引入了国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更重视对我国本土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成果的总结与介绍,体现了本书的一些有关教学理论的新思想与新认识。重要的是,本书出版以来,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不少同行已经将本书作为自己研究生们的必读书目,在本专业学术领域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二)社会效益
  目前,本书已经被我校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各方向研究生、教师教育4+2研究生作为相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用书。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本书还分别被多位研究者的论文所参考引用。本书的前期研究成果“当代教学范式研究”等论文已经被同行引用共计达86次。
  可见,本书出版以来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成果社会反映 
  1.作为本书内容的前期研究成果“当代教学范式研究”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和“当代英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析”一文(发表于《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分别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8期全文复印。
  转载证明见附件二.
  2.本书还被多家网站引介。
  引介证明见附件三。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本书还分别被6位研究者的论文所参考引用;本书的前期研究成果“当代英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析”(第一章第二节)、“当代教学范式研究”(本书第六章第二节)、“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第三章第三节)和“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本书第五章第六节)等内容作为前期论文被同行引用共计94次。
  引用证明见附件四.
  2.近年来本书已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教师教育4+2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使用证明见附件五.

  成果获奖情况
  1.作为本书前期研究成果的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两篇论文,也是目前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六章第二节的主体内容,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7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见附件一.
  2.本书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其当年的资助条件就是必须有两篇以上前期研究论文发表在本学科权威刊物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