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专著共计32万字,分十三章:一、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和谐;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和谐使命;三、和谐校园: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五、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方略;六、和谐校园与和谐人生;七、和谐校园与领导干部的科学施政能力;八、和谐校园与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九、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十、和谐校园与科学发展;十一、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十二、和谐校园与平安校园建设;十三、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基本观点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系统阐述了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的探索实践,就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和谐校园与和谐人生、和谐校园与领导干部的科学施政能力、和谐校园与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和谐校园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校园与平安校园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作者认为,把和谐校园建设理念落到实处,就是要把广大师生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主要创新
(1)围绕“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校园”、“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校园”以及“怎样建设和谐校园”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命题,建立了一个和谐校园建设的总体分析框架,对和谐校园建设进行了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系统地探索与思考了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可行性操作问题。在纵向方面,深入透彻地发掘出建设和谐校园所蕴涵的价值与意义,并具体提出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方略。在横向方面,对和谐校园与和谐人生、和谐校园与领导干部的科学施政能力、和谐校园与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校园与科学发展、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和谐校园与平安校园建设的密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2)运用四个“三”和一个“六”来具体阐述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方略,即建设“三宽”(即宽松、宽容、宽厚)的校园环境,激活学校创造活力;坚持“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倡导“三善”(即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的校园风气,加强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三化”(即简化、优化、净化)的人际关系。营造“六和”(即心平气和、家庭祥和、亲爱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内谐外和)的校园氛围,“六和”是“三宽”、“三公”、“三善”、“三化”的总体成果,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融洽关系,是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集中概括。
学术价值
紧扣建设和谐校园这一新课题,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地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进行了全面而富有成效的探讨。作者把和谐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语境中加以深入探析,提出了“和谐是一种哲学、一种战略、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理想和一种力量”等诸多新观点。特别是原创性地提出了“和谐人生”的概念,阐述了和谐人生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和谐人生,揭示了和谐人生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密切关系。这一论点的提出和阐述,探触到人生的内核,为和谐校园建设找到了原生性的精神出发点。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专著汇集了诸多高校的实践探索,兼收并蓄,自成体系。二是跨学科研究法,专著贯通了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的多种学科的理论资源,以实践为根本指向,致力于和谐校园建设知识——学理体系的建构。三是经验总结法,在系统总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将建设和谐校园的理论带入可操作性的程序,将理论聚焦点对准现实问题,提出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学术影响
《高等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研究》先后被列为2005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和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06年12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被称为“国内第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探讨和谐校园建设的学术著作”。在2007年5月18日的课题鉴定会上,以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为主任委员、刘凤泰和田建国为副主任委员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成果富有时代性、创新性、系统性、实践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致通过鉴定。”专著出版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陈浩、山东社科联副主席包心鉴、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东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署名评论,给予较高评价。通过百度网检索,截止到2009年3月底,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列为参考文献的信息达到27条。
社会效益
2004年初,山东经济学院率先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并开始了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2005年11月,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下发了《关于推广山东经济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经验 在全省高校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通知》。
2006年6月,刘向信关于“和谐人生漫谈”的报告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学习参考资料》转发。相关观点被吸收进《关于山东高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意见》(鲁高工委[2007]13号)。
2007年5月,在山东省首届高校领导干部学习论坛上,刘向信就和谐校园建设作了交流发言。2008年2月,山东中药技术学院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列为全校中层干部寒假期间阅读书目,并举办了领导干部读书征文活动。近五年来,刘向信教授先后应邀为兰州交通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工艺美院、临沂师范学院、德州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和山东高校处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做“和谐校园”专题报告,在2008年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2007年山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读书班做了“和谐校园建设”经验介绍,受到广泛好评。
专著的理论成果来源于作者在山东经济学院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随后在山东科技大学继续应用完善。两所高校分别于2005年4月和2006年6月制定了《山东经济学院建设和谐校园实施意见》、《山东科技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通过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优化了人际关系,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事业发展。
该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据统计,近五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高教领导参考》、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对两校“和谐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
成果社会反映
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印数3000册;在各类报刊发表书评16篇;发表相关论文26篇;被列为参考文献27次。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山东经济学院建设和谐校园实施意见》(鲁经院发[2005]8号)
2、《关于推广山东经济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经验 在全省高校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通知》(鲁文明办[2005]24号)
3、《山东科技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校党字[2006]20号)
4、《关于山东高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意见》(鲁高工委[2007]13号)
成果获奖情况
第二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6)
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9)
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