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怀祖:《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
2010-02-27
作者:彭怀祖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7月
出版单位 现代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共由导论、十个篇章、附录构成。
导论部分。提出了本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和路径作了较为系统地探讨,明确了研究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分析了后勤改革的现状,并就现状的产生缘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第一章,概念界定。对资源、高校资源、高校后勤资源进行了综述,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源稀缺性进行解读,提出了高校后勤资源的类别和层次问题。
第二章,理论依据。本章主要就后勤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主要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它的产品性质为基本私人产品。必须利用数学方法构建各种模型,对各类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校内外生产资源的科学比重。
第三章,生产资源研究。对校内外生产资源进行了界定,概述了生产资源的本质属性、特点及内涵,揭示了后勤垄断的成因、垄断的弊端,论述了突破后勤垄断的积极意义。对生产资源配置的趋向性进行了描述,构画了后勤队伍改革的规范性,认为应从政策上对后勤队伍予以扶持和帮助。对校外生产资源的灵活性、竞争性优势给予了肯定和评价。
第四、五、六章,大学生、教职工、学校消费资源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教职工、学校消费资源分层研究,对消费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分析了消费资源各自的特点,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广泛调研,得出了消费者的自身消费诉求——为消费者服务的校内外生产资源的比重关系。
第七章,后勤资源配置的调控要素。本章指出了高校后勤资源的配置有着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校内外改革的氛围和进度对高校后勤改革有很强的主导作用,高校后勤服务较之社会同类服务有着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消费内容较为统一、消费时间相对集中。
第八章,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综述。本章的研究建立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后勤资源配置效益优化模型的机理、消费者诉求的作用、调控因素的力量进行了较为详尽地阐述。
第九章,案例分析:南通大学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它分析了南通大学后勤资源配置的环境,并分别对大学生、教职工、学校消费的配置实践进行了阐述。提出在优化后勤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扩大校外生产资源比重。
第十章,后勤资源配置的展望。在前九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消费者、社会、学校、行业协会等方面在后勤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未来的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附录部分。简明扼要介绍了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
本书从优化后勤资源配置的角度,透视高校后勤改革。系统回顾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历程,剖析了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展望了后勤改革的未来走势。对资源、高校资源、高校后勤资源的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本书把后勤资源分为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两大类,生产资源可分为校内生产资源、校外生产资源两个层面,消费资源有大学生、教职工、学校三个层次。优化配置高校后勤资源的实质,是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这里所指的经济效益,是以消费者为主要指向的,所谓的社会效益,是指必须考虑教育属性,考虑大学生消费的扶持、低廉属性。作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为大学生、教职工、学校后勤服务的校内、校外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比重问题进行了建模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结论。
本书围绕校内外生产资源比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数据,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它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如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既说明了优化配置后勤资源的外部环境条件、实践路径,又初步验证了书中结论的正确性。
本书展望了后勤资源配置的未来走势,提出了后勤改革的基本要点,即政府宏观调控、消费自主选择、社会提供服务、各方监督管理、行会规范自律。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以资源的角度、竞争的方式剖析高校后勤问题。就本质而言,高校后勤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均存在稀缺性,稀缺性的体现是以竞争为前提的。在竞争的条件下,优质生产资源对消费者而言,具有稀缺性;后勤消费资源对生产资源而言,具有稀缺性。
二、对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生产资源可分为校内、校外两大类别,消费资源可分为大学生、教职工、学校三个层面。对各类别、各层面资源的特性、配置方式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三、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校后勤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校内、校外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比重问题,从量化的角度,透视了后勤资源配置的实质。
3、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总结归纳,综合运用经济学、高等教育学和数学知识加以分析研究,是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总结归纳的方法。
本书借助可以查阅的资料,认真地分析各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的典型意义,深刻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和利弊,为指导优化配置后勤资源提供实践依据。
第二,综合运用经济学、高等教育学和数学知识加以分析研究,是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校后勤资源配置问题。
高校后勤问题主要应是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它是发生在高校地域内的经济现象,和社会同类型的生产与消费相比较,主要是地域方面的差异性。因此,稀缺与效率、后勤服务的产品属性、后勤垄断的成因与弊端、市场机制与竞争性配置等经济学知识,必须引入到后勤资源配置的研究中去。
高校后勤管理不同于普通意义的高等教育管理,也不同于社会同类行业的管理,由于消费对象和消费地点的特殊性,必须找准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共赢原理、效益最佳原理,应作为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支撑。
唯有借助数学工具,才能使后勤研究具有逻辑、直白、简单等特点,才能真正探求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真谛。因此,确定生产资源与消费资源的动态关系、建立基于产出的生产资源配置效益优化模型、设计校内外生产资源配置的效益优化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自1999年起,作者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高校后勤改革,本书是作者对高校后勤改革十年研究的总结和凝炼。相关研究获全国后勤管理研究会特别奖、江苏省政府哲社三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等多个奖项。
作者自1999年起开展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系统研究,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68)《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源起、现状和趋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评价体系研究》等7项课题。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刊物发表相关系列论文21篇,出版《高校后勤社会化新论》等著作3部。作者曾两次随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代表团赴台湾地区访问,在台湾政治大学等多个高校作大陆后勤改革的专题演讲,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高校后勤研究会作高校后勤改革专题演讲。
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全国部分高校、江苏省大部分高校采信和引用。本书的核心观点: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应分类、分层研究和把握,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是专业经济、分工经济的特性,通过竞争让更多的校外生产资源提供服务,已成为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的趋势和主流。
成果社会反映
自1999年起,作者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高校后勤改革,本书是作者对高校后勤改革十年研究的总结和凝炼。相关研究获全国后勤管理研究会特别奖、江苏省政府哲社三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等多个奖项。
作者曾两次随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代表团赴台湾地区访问,在台湾政治大学等多个高校作大陆后勤改革的专题演讲,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高校后勤研究会作高校后勤改革专题演讲。(详见附件)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作者自1999年起开展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系统研究,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68)《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源起、现状和趋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评价体系研究》等7项课题。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刊物发表相关系列论文21篇,出版《高校后勤社会化新论》等著作3部。
本书是作者对高校后勤改革十年研究的总结和凝炼,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全国部分高校、江苏省大部分高校采信和引用。本书的核心观点: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应分类、分层研究和把握,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是专业经济、分工经济的特性,通过竞争让更多的校外生产资源提供服务,已成为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的趋势和主流。(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