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大学制度改革论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10月
出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大学制度改革论》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重点课题“大学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AIA030008)的主要研究成果,该课题已于2007年1月结题。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大学制度改革论》分上、下两篇。上篇4章分别是大学制度改革目的论、动因论、模式论、价值论,意将大学制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动因、模式、价值,把握大学制度改革的全貌,认识大学制度改革的规律。下篇5章依次为大学学科制度改革论、教学制度改革论、研究制度改革论、管理制度改革论、教师制度改革论,着重于微观层面,就学科制度、教学制度、研究制度、管理制度、教师制度这几个关乎大学性质的基本制度的改革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主要观点如下:
(1)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在世界各国历史的与现代的大学制度改革中,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往往规定了大学制度改革的趋向,使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分析大学制度改革的倾向性可以说是从间接的角度研究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以及当代的大学制度改革来看,对其倾向性可以做这样的分类,换句话说或许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性,即学术倾向性、政治倾向性、经济倾向性。
(2)本书对于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主要从外部动因与内部动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因主要有: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思潮;内部动因主要有: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学科、办学理念、制度环境和路径依赖、大学传统。在对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具体动因进行论述之外,本书通过将引起大学制度变革的动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分析,还从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现象。例如,历史上引发大学制度变革的外部动因往往有一个明显的产生、主导、衰落的过程;大学发展到今天,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外部动因开始由单一因素向综合因素发展;与外部动因相比,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内部动因往往相对恒定。这些因素对于大学制度改革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
(3)本书主要从六个角度对大学制度改革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历史上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模式移植。研究的初步结论认为,制度改革是目前整个大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大学制度改革模式的选择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两点基本结论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未来时期大学制度改革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制度改革模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依附走向自主;从“消极”走向“积极”。
(4)“价值”是研究大学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视角。我国大学制度变革与创新中的代价,其实就是大学现代化进程中为获得发展与进步而必然付出的成本、被迫做出的牺牲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消极后果。本书认为,对当前我国大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影响最大、最为普遍的大学变革代价类型莫过于模式抉择代价与过程代价、“代内代价”与“代际代价”这两组。
(5)学科制度是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制度与大学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甚至于可以说,学科制度与大学制度互为表里。本书认为,从大学学科准入制度的发展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存在着四种控制大学学科准入的社会主体。即:国家对大学学科的筛选与控制;大学对学科的选择与取舍;教授群体对新学科的开创与拒斥;社会对开设新学科的吁求与冲击。学科准入控制主体的调整应该考虑各国长期形成的不同准入控制模式。按照不同主体在学科准入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大致有四种主要的学科准入模式:国家主导模式、大学—社会模式、教授—政府模式、教授—大学模式。
(6)教学制度在大学制度中的重要性毋庸质疑,但目前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认为,目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教学制度的改革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将从教师和管理者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预成控制模式转向支持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能动的生命实践;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将从刚性到弹性、从注重统一到鼓励多样;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将从注重教学控制到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将从独白到对话、从封闭到开放;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将从注重制度的模式移植到注重制度的自主创新。
(7)在今天,大学中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经使得大学研究本身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如何提高大学研究的水平,具体到基础研究中如何提高大学的学问生产能力,这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研究活动的展开,除了需要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与必要的研究经费、研究设施等条件之外,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使研究活动有效进行的研究制度。所谓研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如何组织研究有关。而如何组织研究,又必然涉及到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大学研究的特点、研究的重点与一般等一些基本问题。
(8)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线索应是在理顺大学内部权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上下平衡、内外结合、合理有序的大学权力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将保存传统与改革创新统一起来,由两极趋向中介,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9)本书认为,在取消原来单位所有制意义上的终身制(life tenure)与彻底的市场聘任制之间,在我国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亟需建立一种消极自由的规范制度来保障教师的自由与权益。这于大学教师在专业建树的同时抽身展开社会批判与文化导引工作,意义非同小可。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在研究主题的视角选择与体系建构方面,本书尝试了使用“学科体系”对于大学制度改革这一重大实践命题进行理论观照。在详细论说了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动因、模式与价值之基础上,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微观层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得全书有分有合,有宏观有微观,有整体有局部,体系结构合理,逻辑层次清晰。
(2)在研究方法方面,为了能够深入而系统地从理论的高度对于大学制度改革这一高等教育实践领域的重大命题做出详尽的探讨,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有解释力的理论,本书在传统的文献法之外,还针对大学制度改革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系统地引入了制度分析方法与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方法论,整个研究充分地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以“理论研究”和“构建理论体系”为切入点,以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正在进行着的大学制度改革为参照对象,以探讨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规律为最终目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书在大学制度的层面上,通过对整体的与局部的、历史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大学改革实践及经验、教训进行理论上的整理、思考、概括与分析,归纳出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若干规律,试图为我国今天正在进行的大学制度改革实践提供一个可能的理论参照系。
3.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本书于2007年12月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尽管本书2006年10月出版,2007年初才在书店上架,但是两年来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根据有关数据库的检索,本书被6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4篇博、硕士论文引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到目前为止本书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六期、《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六期等刊发的论文引用6次。(详细内容见附件)
根据“中国博士、硕士学文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到目前为止本书被西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4篇博、硕士论文引用。(详细内容见附件)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12月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