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
成果类型 学术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11-12月
出版单位 《中国电化教育》11、12期连载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与美国"94定义"研究群体的对话
一、研究和构建理论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二、美国“94定义”的贡献和局限
三、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的结构化模型新探
四、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选择
五、教育技术学核心范畴子系统模型构建
六、“设计”范畴子系统模型及其“桥梁”地位
七、“开发”与“实施”是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舞台
八、“评价”与“管理”是教育技术实践和理论共同的反馈调节机制
九、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的价值论和方法论
十、结束语
全文共3万多字,在《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11、12期连载。
论文认为,教育技术的定义研究,不仅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而且是本领域和本专业建设的基石。美国对此已经进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94定义” 从定义研究发展到对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的整体构建,标志着本专业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成熟。中国自引进美国教育技术学的“94定义”以来,对本领域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对于明确学科性质和本领域范围、目标和使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
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要走向世界,至少需要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对话:第一,与美国“94定义”研究者的对话;第二,与教育技术学历史的对话;第三,与教育学母体及其相邻学科的对话(尤其是心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系统科学及其前沿的复杂网络研究等);第四,教育技术学理论与本领域实践的对话;第五,教育技术学现实与未来的对话。
中国学者开展与“94定义”作者群体的对话,决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之争,而必须深入开展对结构模型图的理解和研究,要有所创新和超越,也必须总结概括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在结构模型图的设计和开发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研究水平的结构模型,并争取世界同行的了解和认同。
论文将作者十年的研究成果浓缩为包括两级范畴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结构模型图,以直观形态展示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并对主要范畴的内涵、外延,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范畴所概括的实践活动内容,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与世界前沿同行开展领域、专业范畴模型和建模思路的“对话”,显然不同于仅仅用抽象的概念、语言、文字进行的对话交流。范畴模型是整体化、结构化、可视化的,这不仅有助于跨越翻译的障碍、避免概念的误解,而且有助于对双方思路的整体把握,将各方研究的思路与其中的矛盾、困惑更直观地揭示出来,并可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暴露出来;范畴模型是一种比概念、语言更开放、也更严谨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各种想象力和创造性,也同样会产生不同观点的理解和论辩。这种全新的跨语言、跨文化对话交流方式,在教育技术学乃至教育学研究中还是一种很少有的尝试和探索。
(2)本论文深入剖析了美国“94定义” 范畴模型的贡献和局限,在一级范畴建模中有4点新探索:①用“学习”范畴取代“理论与实践”这一非专业范畴的核心地位,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②正确揭示“理论与实践”作为更加普遍的哲学范畴之作用,将其置于专业范畴活动的舞台、背景、内在和外在动力之地位。③把“设计”范畴与“开发”范畴的位置对换,置于模型顶部,突出了“设计”范畴的前置性、先导性、中介性。④在相隔的范畴之间增加了五根连线,使原来相互隔离的范畴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与美国“94定义” 一级范畴体系结构模型图比较
(3)开发出包括两级范畴的教育技术学范畴复杂网络动态结构模型。这是本专业范畴体系建模研究的重要尝试。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将教育技术学两级范畴整合在一起的建模研究,美国同行学者也还正在探索,没有实现。
(4)论文倡导开展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母体的对话,并提出:教育技术学对教育学母体的最大贡献,是同课程专家和教育评价、管理专家携手,把学习、教学过程分解为设计、开发、实施三大环节,同时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独立其外、却又贯穿其中的教育评价和管理体系,构成教育系统灵活的反馈调节机制,并由此形成学习系统、教学系统的新结构和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并将工程技术学的成果、设施、人才以及工程技术学的眼光、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论引入教育领域,当然也由此将两种理念、思维方式、方法论之矛盾引入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之中。教育技术学所要创建的未来教育系统绝不是非人化的机械系统,而是在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矛盾统一中个性化、智能化、充满人性和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其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和教师内在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自觉、自主学习阶段之到来!
3.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范畴体系建模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运用西方当代系统科学前沿成果,特别是超循环、分形、混沌与复杂网络理论,注重采用模型化方法;同时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论、生成论的智慧;并使这两者在对话、交流、应用中相互吸纳,融为一体,以此作为我们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专门为此文加了[编者按] ,指出:“如何深化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如何使这种研究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范畴体系并与世界同行对话?这些显然是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和专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提出并倡导开展五方面的对话,这显然是必由之路,但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对话,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实力、坚实的实践经验及其创造性成果支撑……本文作者集多年潜心研究成果,创建了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并提出了独特的建模研究思路和方法论,为此,本刊特连续两期刊发《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期望能够激起广大教育技术同行对“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和范畴体系”这个话题展开高水准的学术讨论与争鸣,并由此开展与国外同行前沿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对话……”
本论文核心部分翻译成英文,桑新民教授在2008年美国教育技术权威组织AECT年会的分组会上报告,美国“94定义”主持人Rita C. Richey作为推荐人和评论人,给于高度评价。2009年3月美国AECT正在重组在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筹备组负责人专门邀请桑新民教授参加“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最后结果将在5月揭晓),该委员会成立于1961年,历届成员都由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这是美国AECT“定义委员会”首次吸收美国以外的学者参加该委员会,表明美国教育技术权威组织对中国此项研究成果的重视。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将此文列为11期首篇,并专门加了[编者按]。
本论文核心部分翻译成英文,桑新民教授在2008年美国教育技术权威组织AECT年会的分组会上报告,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94定义”主持人Rita C. Richey作为推荐人和评论人,给于高度评价。2009年3月美国AECT重组在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筹备组专门邀请桑新民教授参加“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最后结果将在5月揭晓),该委员会成立于1961年,历届成员都由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这是美国AECT“定义委员会”首次吸收美国以外的学者参加该委员会,表明美国教育技术权威组织对中国此项研究成果的重视(参见附录1,2)。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论文发表于2007年12月,2008年以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期刊被引用情况尚未发布,无法查询。
《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裴娣娜教授《中国教学论学科的当代形态及发展路径》一文中引用此文(47页参考文献[11])
(参见附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