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党明德:中国家族教育
2010-02-27 作者:党明德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家族教育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出版单位  山东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首位老师是母亲,最早的教育环境是家族,每一个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家族是同一血缘的若干家庭的组合体,在古代的中国,家族是启蒙教育、技能教育和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本书即对家族教育展开论述。 全书分为综论、分论、个案研究三部分:
  “综论”部分对传统家族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首先从总体上论述了家族教育产生的环境、氛围以及演进的历程,然后论述了家族教育的主要形式一一宗族塾学和家训文化,认为,从泛家族的角度看,师法也是家法,所以又把师法与家法作为家族教育的重要传授形式进行了论述,礼仪教育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于是对礼仪教育做了专门论述。选官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影响家族教育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也分别做了论述。
  “分论”部分分别对帝王之家、文臣之家、武将之家、商贾之家、古代幼儿、古代妇女、少数民族和技艺之家等八种类型的家族教育作了剖析,指出了其特点,分析了其规律。
  在对“个案”的选择上也注意了特色,眉山苏氏、桐城张氏、新城王氏是古代文化家族的典型代表,康有为是家族制变化中的代表,曲阜四氏学是中国最典型的官办家族学校,滩坊风筝作为工艺传承的典型。本书还从泛家族角度探讨了顾颐刚学术思想的家学渊源和学术派别的师承,又对黄山楹联和清代寡母抚孤两个传承事项作了剖析。
  文化传承是家族教育的重要特点,全书把这个思想充实到各个章节之中。本书在“家族教育的历史演进”篇特别强调了经学、技艺传承与家风培养是家族教育要目,在综论部分的诸篇几乎都围绕这个要目展开。在“分论”和“个案”部分还得出了许多关乎命脉传承的结论,如: “文臣之家的教育具有影响地域和民风的作用”、“儒家的传统在武将之家的家族教育仍然居于核心地位”、“诗文传家、贯通经史是宋代眉山苏氏的昌盛之道”、“读文贵在精纯、做人安身立命是桐城张氏家族的昌盛之道”、“科举、才艺、文武并 重是新城王氏的昌盛之道”等。该书在论述每一个文化事项时,都注意了文化精神的传承这一点。在对潍坊风筝工艺传承的论述中,特别注意了对其发展阶段的论述,在对曲阜四氏学的论述中,特别注意了从孔氏学向三氏学、四氏学的发展过程,在少数民族的家族教育中特别强调了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的影响等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家族教育研究利用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被遗忘的原因也或许是混在其他领域中没 有分离出来,也或许是资料太少。该书把家族教育作为教育与文化二者兼而有之的课题去研究,从教育角度讲,他抓住了品德、知训、技艺的传承,从文化角度讲他把非物质文化事项引入了战书的研究领域,又大胆的使用了“泛家族”这个概念范畴,恰如其分的运用了民俗学的资料,使这个成果更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新颖的学术架构、宏阔的理论视野以及着意的跨学科研究,为中国家族教育研究开拓出一片新的空间。该书第一次对我国历史上的家族教育进行了系统的专题探究,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的史学佳作。
   
  3.研究方法
  以分层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打开了一个个家族教育的新视窗。在分层研究上,既有对帝王官宦上流社会的家族研究,又兼顾到对士绅工商平民阶层的分析,还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家族教育。其中,对少数民族家族教育的探讨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来讲,劳动技能教育是第一位的教育,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少数民族家族教育的突出内容,宗教信仰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案研究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并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个案的选择充分注意了代表性,如眉山苏氏是宋代文化家族的典型代表,新城王氏是明清科举望族的典型代表,曲阜四氏学是中国最典型的官办族塾,潍坊风筝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代表,此外还对家族教育中的“泛家族”、“拟家族”现象做了典型剖析,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探索性。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著者以独特而富有新意的视角对中国的家族教育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以精辟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典型个案研究为凸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家族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现实影响,进而启发我们对现实教育的诸多思考。从另一方面来讲,家族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家族问题,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视窗,对深入研究家族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对家族教育问题进行研究,著者没有一味地走纯理论路线,也并不是对史料事例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理论综合研究与实例个案研究的结合,综合政治、自然地域等因素对家族教育的影响,既注重对帝王官宦上流社会的家族研究,又兼顾到对士绅工商平民阶层的分析,进而对中国家族教育的特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突出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书中所涉内容,从时间上跨越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几千年,空间上涉及多个地域典型家族代表,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和纵横上下的比较,对中国的家族教育进行了大跨度多思维的透视,在很多方面作了富有创意、颇具深度的研究与挖掘。这对家族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种提升和开拓,同时也体现了著者灵动的研究思维和宏阔的学术视野。
  作为一本大部头著作,著者所采用的资料来自200多种文献,60多种论著以及多种外文著作,其中包括各种正史文献,志书政书,文集笔记,档案资料,研究专著等。著者在注重挖掘史料的同时,还引用民间文学资料来说明由于年代久远、难以找到资料的原始部落家族的教育情况,显示出著者的成文是建立在广泛的搜集查阅资料、深厚的推理实证基础之上。该书取材途径宽广,注解规范详实,在丰富细实的资料之上大大拓展丰厚了研究事项。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著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重视文化的进化等传承理论在论述中的指导与运用,在论述任何一个文化事项时,都注意了对文化动态发展演变的论述。著者并注意借用民俗学的资料,引用民间文学资料来论述家族教育问题,还引进了“泛家族”的概念和思维,运用“拟家族”写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也更能启迪我们对家族未来发展路向的思考。
  总之,本书清晰地勾画了中国家族教育自古至今的整体发展脉络,描绘了中国家族教育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特色,着意总结了家族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规律,显现出家族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进而又求得其对当代教育的诸多有益启示。通过从教育史、文化史、民俗学的角度对中国家族进行研究,必将为家族研究开拓一片新的空间,推动家族研究的学术发展,更有助于加深对教育与社会、家族与社会间互动影响的认识。

  成果社会反映
  1、《光明日报》2007年1月13日书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2、《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0日书评《家族教育的新坐标》;
  3、《中国新闻书版报》2006年11月1日书评《追寻传统教育原生态》;
  4、《出版人》2006年第21期书评《中国家族教育的人情味和公平感》;
  5、《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书评《对于中国传统家族教育的资源评估与文化解读》;
  6、《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书评《中国家族教育的历史重现》;
  7、《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书评《一部开拓新领域的研究力作》;
  8、被美国“芝加哥全球意识第十五次年度讨论会”邀请,以《中国家族教育的特点》为题大会发言。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胥文玲在《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元坑为个案》,《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中引用。
  浙江大学陈虹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初嘉兴地区望族的家族教育研究》中引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