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周洪宇:《中部教育论》
2010-02-27 作者:周洪宇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部教育论》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    
  出版单位  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成果内容简介
  一、 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促进中部发展犹如在中国的腹地安装了一台强有力的发动机,将会带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而中部教育在中部发展中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中部崛起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中部地区论、中部教育地位论、中部教育现状论、中部教育发展战略论、中部教育现代化模式论、中部教育发展对策论,对中部教育作了宏观论述;中篇,从中部基础教育政策论、中部职业教育政策论、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中部师范教育政策论、中部民办教育政策论、中部终身教育政策论等方面,在政策层面上对中部教育作了中观论述;下篇,从湖北教育现状论、湖北教育发展战略论、湖北区域创新能力论、武汉科教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论等方面,在微观层面上对中部教育龙头湖北武汉的教育进行专门论述。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中部教育发展作了科学定位。中部教育发展在中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前提、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之所以说中部教育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前提,是因为中部教育发展是加快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是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是实现中部地区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中部教育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措施,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造就大批杰出人才。中部教育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抓手,要求必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中部教育改革,强化对中部教育的扶持。
  第二,为中部教育发展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加快建立中部教育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中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部教育改革,加快中部教育发展;加大中央对中部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给予中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项目和政策支持等等。这些建议多被吸收到《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和《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之中,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第三,对丰富区域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中部教育作了论述,在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上都丰富了区域教育理论,为今后人们深入研究区域教育特别是中部教育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
  第一,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第二,经济、社会与教育相结合;第三,历史、现状与未来相结合;第四,理论、政策与实际相结合。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它侧重于理论研究,但又努力与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作者借助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连续七年通过全国人大会议这个重要平台,将书中的主要观点形成全国人大议案和建议,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促成了中部教育发展的多项教育政策与措施出台,产生了一般理论研究很难达到的社会效果,并得到了媒体的关注,这也是本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特点,说明
  教育理论工作者只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能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应有的贡献。
  在学术影响方面,该书的不少内容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书中第六章第二部分和第七章第二部分关于农村教育经费新机制的有关内容以《一项有待完善的制度安排—农村教育经费新机制研究》为题,发表于美国的中国教育研究著名刊物《中国教育与社会》2008年第1期。书中第九章“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部分内容以《我国考选历史地回顾与反思---兼谈我国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问题》为题,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发表,并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书中第十一章第五节内容“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的建议”以《努力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管理》为题,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发表。书中第九章“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第二部分内容以《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为题,在《人民日报》2006年6月8日发表。书中第九章“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第二部分内容以《高考公平:从招生指标投放开始》为题,在《光明日报》2006年8月9日发表。书中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以《关于中部崛起的若干思考和建议》为题,在《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作者还根据教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论”的统一安排,应《中国教育报》之邀,将书中观点概括写成《区域教育协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一文,于2007年12月22日在《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栏目发表。
  该书产生的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和突出,从以该书研究成果为依据提交的全国人大议案方面看,2004年3月、2005年3月和2007年3月,作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三次会议和五次会议上,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关于国家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的建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和《关于振兴中部教育,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和教育部先后给予回函,予以肯定,表示将在今后工作中予以考虑。从政策建议方面看,该书第六章“中部教育发展对策论”中的相关内容,如加快建立中部教育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中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部教育改革,加快中部教育发展,共同开创中部教育的新局面;加大中央对中部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给予中部义务教育以项目和政策支持;加大中央对中部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给予中部职业教育以项目和政策支持;加大中央对中部高等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给予中部高等教育以积极支持、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师资队伍的扶持力度,给予相应项目和政策支持等等,都被吸收到湖北省教育厅拟定的《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和《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之中。此外,作者2009年2月向教育部提交《长江教育研究院2009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条建议,其中“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探索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尽早实现4%的目标”,“加快教育立法进程,真正实现以法治教”等等,就源于该书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有关内容。
  总之,该书融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应用研究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决策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为学术研究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服务现实、推动工作,提供了参考和示范。

  成果社会反映
  1.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网站2009年4月20日在“书评与文摘”栏目刊发申国昌博士撰写的书评《推动中部教育崛起的一部力作——评周洪宇教授〈中部教育论〉》,在肯定该书“对中部教育发展作了科学定位”和“为中部教育发展提供可行的对策”之后,指出“这些建议大部分被吸收到《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当中,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综观全书,作者紧扣主题,突出重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深入思考与探究了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前后关联,理论、政策与实际的牵引与互动。可以说,融历史情感与现实关怀于一体,集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于一身。着眼中部,关涉全国,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务实精神去体认与关怀中部教育,力求通过促进中部教育发展来真正实现中部崛起,进而促进全国的整体协调发展”。
  2.教育史网站2009年4月19日发表书评《评周洪宇教授〈中部教育论〉》,对该书作了充分肯定。
  3.人民政协网2007年5月9日发表《中部教育如何崛起》,对该书的基本观点作了摘要和报道。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一、书中内容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文章主要有(见附件)
  1.该书第六章第二部分和第七章第二部分关于农村教育经费新机制的有关内容改写成题为《一项有待完善的制度安排—农村教育经费新机制研究》论文(An Institutional Disposition That Requires Continual Perfection 。The New Mechanism for Assured Funding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在美国的中国教育研究著名刊物《中国教育与社会》2008年第1期(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VOL.41.No.1.)发表。
  2.该书第九章“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部分内容以《我国考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兼谈我国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问题》为题,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发表,并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3.该书第十一章第五节内容“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的建议”以《努力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管理》为题,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发表。
  4.该书第九章“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第二部分内容以《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为题,在《人民日报》2006年6月8日发表。
  5.该书第九章“中部高等教育政策论”第二部分内容以《高考公平:从招生指标投放开始》为题,在《光明日报》2006年8月9日发表。
  6.作者根据教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论”的统一安排,应《中国教育报》之邀,将书中观点概括写成《区域教育协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一文,于2007年12月22日在《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栏目发表。
  二、书中内容作为全国人大议案并被国家有关部门考虑的有(见附件)
  2004年3月、2005年3月和2007年3月,作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三次会议和五次会议上,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关于国家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的建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和《关于振兴中部教育,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和教育部先后给予回函,予以肯定,表示将在今后工作中予以考虑。
  三、书中内容作为政策建议为湖北省教育厅所采纳(见附件)
  该书第六章“中部教育发展对策论”相关内容,为湖北省教育厅所采纳,吸收到《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和《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之中。
  四、书中内容作为政策建议提交给教育部(见附件)
  作者2009年2月向教育部提交《长江教育研究院2009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条建议,其中“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探索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尽早实现4%的目标”,“加快教育立法进程,真正实现以法治教”等等,就源于《中部教育论》一书四、五、六、七章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