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中国旧书业百年》
2010-02-26
作者:徐雁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旧书业百年》
成果类型 专著(107万字)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出版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华夏英才基金文库”之一)
成果内容简介
中国古旧书业长期居于世界同行业的前列,曾经拥有无可替代的世界性科学文化地位。季羡林先生在本书扉页的题辞中写道:“当今世界上各科技繁荣的国家,古旧书业都是非常兴盛的……近代中国许多著名的学者往往同琉璃厂的古旧书店有着亲密的关系,鲁迅、郑振铎、向达等都是如此”,“我呼吁有关人士,要重视古旧书业。”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叙述和探讨中国古旧书业史的原创型学术著作,本书分为十个单元:在系统叙述中国古旧书业的历史概貌之后,依次描述了百余年来燕京旧书业和上海旧书业的风景,掠影了苏州、杭州、南京、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旧书业风情和旧书市场,并披露了近现代以来因内忧外患所造成的六大“书厄”,歌颂了郑振铎、阿英等一批有识之士在社会动荡岁月,保护和抢救民族文献的壮举,反思了“公私合营”所造成的我国古旧书业经营传统的裂变,最后理性分析了在“救救旧书业”的众多呼声之后,实际掩盖着的旧书业的症结,探讨了挽救、保护和复兴当代中国古旧书业的可能之策。
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国旧书业史实和旧书市场调研之后,在“绪论”部分中明确提出:
(1)旧书和旧书店,是回旋在学人文士心中的“永不消逝的文化旋律”(P.2);正因“古旧书史料上的差异性、文献上的多元性、版本上的趣味性,乃至品种上的偶遇性和书价上的不确定性,才使爱书人有了与古书和旧书结交为良友、发展为故人的情感基础,才使得看似艰辛、看似琐碎的淘书访书和读书话书生涯,有了成为人生乐事之一的潜质”(P7);而由于“追求学问、爱好知识的淘书一族的存在,才决定了旧书业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香火不息”,反过来它又吸引着层出不穷的读书人前去淘书求知(P.11)。
(2)认为旧书业作为一个依附于知识阶层的行业,“历来是文人学士在知识领域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和除旧布新的重要文献渊薮,也是历代爱书人和藏书家藉以生长、成长和长成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尚未形成为‘文献信息中心’的权威系统时期……它还实际担负着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知识载体集散枢纽的功能”(P.15),因此我国的旧书店,曾经是“古今知识学识的荟萃之地,是一代又一代文化香火传人的养成之所(P.27),“是中华文化传统生态圈里未尝缺失过的重要构件”(P.24),尤其是“当近代图书馆事业兴起之后,古旧书业的存在,还是完成民间藏书向近现代图书馆书库资源大迁徙的主要津梁”,以及“国营古旧书业最初的商业资源”(P.37),从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各级各类图书馆补充古旧书刊的重要来源”(P.37)。
(3)提出“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书业而言,只有新书市场,没有古书市场、旧书市场和古旧书拍卖市场的所谓‘图书市场’,是不健全的”,但在经历了“太平军”以来的百年内忧外患之后(参本书第三篇《近现代书厄痛史》),尤其是“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的折腾、“文革”初期“破四旧”之焚毁和“文革”后商品经济雪上加霜式的冲击,当代古旧书业“已经深陷于一个深层次的危机之中”(P.59),因此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当代旧书业的惟一出路和前途,并用第八篇《“拨乱反正”之后》和第九篇《振兴当代古旧书业》加以进一步论证,并作务实探讨,最后明确提出如下创新观点和结论:
“在当今时代,国营古旧书业仍然是可以而且应该继续有所作为的……途径是加强体制内的突破性改革、加强行业性管理和协作、拓展公私方合作经营的新格局和在网经营的新渠道”,而“古旧书私营业主的各地旧书集市的不断涌现,其本身就是对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营古旧书购销体制的一种巨大补充”,而这也正是社会管理体制上“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之一。(P.795—796)
通过学术研究,发现了我国当代古旧书业衰微的主要症结所在,指明了当前旧书业的改革发展方向,这是本书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的根本性体现。因此本书适合于海内外书店从业人员,文史爱好者,古籍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者,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工作人员阅读和借鉴,也可供高等学府有关专业教学和有关研究课题参考之需。
本书采用历史学之“史料引证法”,从近百年来文人学者著述中采撷有关旧书业的记述、见闻和回忆片断,力求组合性地复原旧书业风貌;通过中国文献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法”,追溯旧书业的由来、发生和发展轨迹,尤其是珍贵古书版本的传承流转线索和收藏史;依靠目录学方法,分析旧书店编制的“营业书目”等所蕴含的珍贵人文信息;还曾借助于社会学之田野数据采集分析法,通过亲自走访旧书集市,访谈旧书业人士,并实际参与“上海古旧书业研讨会”(2002)、“世界级城市与古旧书业”(2003)等活动,实地观察当代知识、学术界人士对于旧书业精神依赖和需求现状及其行业前景。
全书统一以“页下脚注”形式,详尽注明所引用的古今中外千余篇(次)资料和引文文献的出处、作者、出版社或杂志名称以及版本和页码,达到了科学引文的规范要求。
本书有关内容曾以学术论文形式,先后在北京《中国典籍与文化》、《出版史料》、上海《图书馆杂志》等专业核心期刊,以及澳门“华文文化国际研讨会”(2002)、“中国地方文献国际研讨会”(2008)上书面发表,并获得同行专家之好评。本书问世后,上海图书公司举办了有北京中国书店、扬州、苏州、天津、西安、太原、广州等地古旧(籍)书店的同业同行参加的“2005年古旧书业上海座谈会”,来自当代古旧书业第一线的与会代表和专家给予本书以好评,如俞子林先生指出:“古旧书业从业人员应该将这本书作为教科书来学习,以此了解行业在文化积累和传承方面的作用……提高我们爱书、爱本行业、爱文化的观念”等,详见《图书与情报》杂志2006年第2期第131—134页。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谢灼华教授则发表了《书籍的文化与古旧书业的价值》对本书给予肯定,认为本书“文献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社会面貌与文化景象”相结合,并特别指出:“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古旧书业慢慢复苏,作者在书中又提出了当代古旧书业的特点,特别是经营特点,对于古旧书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一份内容充实的专业教科书。”具体言论见《图书与情报》杂志2006年第2期第140—143页。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旧书业百年》出版后,《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以及《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学研究》、《出版科学》、《中国图书评论》、《图书馆杂志》、《新世纪图书馆》等专业报刊,先后发表过多篇书评或者学术评论给予充分好评(详见本申报表之“附录”复印件)。
(1)学术界同行代表性评介观点之一:
辽宁图书馆古籍部研究馆员韩锡铎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2005年第12期上发表《深情重笔讲述旧书业》,指出该书是“中国旧书业史的填补空白之作”。书评总结本书五个特点为:一、叙述百年,概括全史;二、内容真切,资料翔实;三、有特点的“弁言九章”;四、观点鲜明,有他人所未发;五、广罗书文化故事,丰富读者知识。
(2)学术界同行代表性评介观点之二: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全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余光教授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之《2005年文献学研究述略》“文献学研究新著”中首列本书,并引用北大白化文教授在《中国图书评论》所发书评中指出的“集思广益”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大胆建议”观点,进而评价本书是一部“饱含真情的学术著作”、“材料丰富的史学著作”和“观点鲜明的近现代中国书史”,因而“是近年来难得的文献学力作。”
(3)学术界同行代表性评介观点之三:
河海大学图书馆研究员武晓峰先生在《图书馆学研究》2005年第11期上发表《旧书业的兴衰与社会文化变迁》,指出本书“在研究旧书业百年史时,自始至终将问题置入大的语境中予以多角度的考察,在梳理繁富史实的基础上,对旧书业百年史的分期,以及对重要问题的分析多有创见”,填补了中国旧书业无“史”的学术空白,为“近现代文化史、学术史、图书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具体指出在四方面有创新性的突出表现:一、章节设计兼顾时间、地域和“问题”;二、建立在丰富的“参考文献”基础上的整体性研究;三、对书店“营业书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四、充分肯定“旧书商”的文化功用。认为在历史叙述中,充满众多有意蕴的故事,这些故事更细微地呈现旧书业兴衰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中国百余年旧书业的兴衰,来探求近现代社会文化和学术文化变迁的宗旨甚明。”
(4)代表性社会反响之四:
2005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5年度百本年度图书”推荐榜;
2007年,又获选国家图书馆组织评审之“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榜”。
(5)代表性社会反响之五:
本书先后在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政府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评奖中脱颖而出,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
(6)代表性社会反响之六:本书初版3000册已经脱销。作为“华夏英才基金文库”之一,科学出版社已在2009年春安排了重印再版计划。
(7)“成果社会反响和评价附件”目次:
1、《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第5期:吴永贵《存亡继绝的华夏旧书业》;
2、《图书馆学研究》2005年11期:武晓峰《旧书业的兴衰与社会文化变迁》;
3、《出版科学》2007年第3期:刘洪权《旧书业对学术的襄助》;
4、《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5期:白化文《中国旧书业的回顾与前瞻》;
5、《文汇报》2005年7月23日:薛冰《旧书业遇到“新问题”》;
6、《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2期:韩锡铎《深情重笔讲述旧书业》;
7、《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5期:王余光等;“《中国旧书业百年》品评录”
8、《光明日报》2005年7月18日:徐小丽《最美不过“夕阳红”》;
9、《新世纪图书馆》2006年第1期:周勋初等《旧书文化与国学研究精神》;
10、《图书与情报》2006年2期:蒋平、俞子林等《继往开来的上海古旧书业》;
11、获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政府“一等奖”证书等复、影印件。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查询结果(2009/03/27-17:40)
徐雁.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总计被引9篇次:
1 白化文. 中国旧书业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图书评论. 2005,(07):49-50
2 韩锡铎. 深情重笔述旧书业. 中国图书评论. 2005,(12):54-56
3 王余光/朱天俊/陶铠/白化文/范凡/叶安然. 《中国旧书业百年》品评录. 图书馆杂志.2005,24(07):89-92
4 袁密密. “弁言”的理由. 图书馆杂志. 2006,(03):93-95
5 吴永贵. 存亡继绝的华夏旧书业——徐雁《中国旧书业百年》读后. 图书情报知识. 2006,(03):107-109
6 蒋平/于华刚/吴凤祥/周振鹤/陈梦熊/童翠萍. 继往开来的上海古旧书业——“2005年古旧书业上海座谈会”言谈录. 图书与情报.2006,(02):131-134
7 谢灼华/李雅. 书籍的文化与古旧书业的价值武汉大学教授谢灼华先生谈荟.图书与情报.2006,(02):140-143
8 郝永伟. 徐雁《中国旧书业百年》. 图书与情报.2006,(03):141-142
9 王余光/范凡. 2005年文献学研究述略.图书与情报. 2006,(04):1-5,16
(此外,截止到填表时的2009年3月26日19时,
通过“谷歌”搜索到《中国旧书业百年》的“查询结果”为383项;
通过“百度”网可查询到与本书相关的“网页信息”为1980篇)
成果获奖情况
(1)南京大学所颁“南京大学第5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05)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第5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
(3)江苏省政府所颁“江苏省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