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2010-02-25
作者:王立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本书内容包括导言、上篇、中篇、下篇和结束语五部分。
导言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功能进行理论性说明,介绍美国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提出本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作者特别把影响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分为“正式的意识形态”和“非正式的意识形态”。前者是指作为美国立国基础并体现在美国历史经典文献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即“美国信条”和“美国主义”;后者是指在美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作为美国历史文化传统一部分的观念、梦想、信念、成见和态度,包括美国例外的自我形象、国家认同观念、国家伟大和国家使命思想,这些构成美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导言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提出本书用来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模式:认知透镜模式、路线图模式、栅栏模式和跷跷板模式。
上篇共二章,主要应用历史的方法考察美国外交政策中两大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渊源、内容和历史流变。作者在第一章考察了美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在美国历史和社会中的地位,指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美国独特的历史经验一起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对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美国的国家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及什么是合理的国际秩序等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和实践构成美国对外关系中的自由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与欧洲国家不同,在美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先于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外交活动的开展,并构成美国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美国外交比其他国家更多地反映了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接着,作者在第二章梳理了以自我形象、国家认同观念、国家伟大和国家使命思想为内容的美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演变,指出美国民族主义特性是利己主义与普世主义的结合,因此美国比其它国家更愿意承担所谓的“国际责任”,以让其他国家效仿美国来表现其民族主义;美国除以其他国家惯常使用的民族主义语言,如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论证其对外政策外,更多地是用一种普世性的语言,如捍卫自由、促进民主来为其政策提供正当性;同时美国独特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导致美国乐于到国外去寻找“他者”――自由的敌人加以消灭,以强化自身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中篇包括四章内容,运用意识形态透镜模式和路线图模式来分析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美国人对美国外交与国际政治中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国际政治的本质与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美国的国家目标与国家利益、如何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合理的国际秩序应如何构建、美国是否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干预等等。美国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意识形态影响外交政策的中介,并构成美国外交独特性的来源。
下篇包括四章,综合运用意识形态透镜模式、路线图模式和跷跷板模式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进行个案研究。本书共选择四个个案,分别涉及民国初期、20世纪30-40年代、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代,大体涵盖了20世纪各个历史时期。这些个案除包括某一具体的对华政策如承认问题外,还涉及较长时段的重大外交主题如美国对远东国际秩序的设计,民众和国会对中国事件的反应,以及美国对华大战略等内容,以期能从多个侧面和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20世纪的对华政策。
结语部分则对全书进行总结,并提出“美国外交风格”和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范式”两个概念。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交的策略和手段上,也体现在外交战略、政策目标,乃至国家目标上,美国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美国历史经验一起塑造了美国独特的世界观和处理外交与国际事务的独特方式,这就是美国外交风格。美国在20世纪对世界的巨大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其实力,也在于美国运用其实力的方式,如果美国像20世纪前的欧洲国家那样处理国际事务和运用其巨大的实力,当代世界可能是另一幅图景。在中美关系研究中,应该把20世纪的美国对华政策视为既追求权势和利益,也实现美国国家使命和梦想的过程,把20世纪的中美关系既看作权力关系与经济关系,又视为两种具有不同的记忆、情感、追求、梦想、生活方式和价值偏好的文化实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利益范式与意识形态范式对全面阐释20世纪美中关系史不可或缺。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在中国学术界第一次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新的视角对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及其对20世纪美中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并富有理论思考的研究,考察了美国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塑造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媒介、途径和方式,揭示了美国外交的独特性即所谓的美国风格,以及这种风格在20世纪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中的表现,并提出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应兼顾权力利益范式和意识形态范式,为研究和观察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此外,本书运用跨学科方法和理论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的尝试。
与美国学术界的研究相比较而言,本书创新之处在于:对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新的、更全面的界定,提出这一意识形态既包括正式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也包括非正式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把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纳入政策过程来分析,提出若干解释模式;对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个案研究。
3.本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与解释美国对外关系史的两大主流范式,即以权力核心的现实主义范式和以利益解释为核心的进步主义范式不同,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剖析美国对外政策,通过历史的考察和政策过程的分析来考察意识形态对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所谓文化的视角是指除把国家视为权力体和经济体外,还把国家看作文化体,把国家间关系视为文化体之间的关系,把现代民族国家的对外关系视为传播情感、价值观和实现民族理想和抱负的过程。文化的视角还指借用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概念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文化体系”。
所谓历史的考察是指考察美国意识形态的渊源和历史演变。本书试图说明,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起源于美国殖民地时代和建国的历史之中,根植于美国赖以形成、建立和发展的宗教的和世俗的文化传统之中,同时由于美国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经验而得到强化。
除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行历史的考察外,本书还把意识形态纳入政治过程,通过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认知理论以及决策过程分析更精确地描述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借鉴和使用了国际关系学、文化研究的概念和理论。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见前页关于“成果的社会反响”)
主要章节目录
导言
一 意识形态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二 关于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关系的争论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书的解释模式与研究方法
五 本书内容说明
上篇 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意识形态
第一章 美国自由主义的含义、特点与影响
第二章 美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内容与特征
中篇 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自由主义与美国人的国际政治观
第四章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美国的国家利益观
第五章 自由主义与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
第六章 自由主义与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
下篇 意识形态与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个案分析
第七章 “传教士外交”:伍德罗?威尔逊政府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
第八章 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与20世纪上半期远东国际体系的演变
第九章 意识形态与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对“失去的机会”说的再思考
第十章 自由主义大战略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
结束语
索引
成果社会反映
1.《美国研究》2007年第四期刊登王晓德教授撰写的书评《从文化视角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思考》对该书给予较高评价(该文英文稿刊登在印度出版的Asia Pacific Panorama, Vol.7, No.1, June 2008)
2.《史学月刊》2009年第1、2期刊登李剑鸣教授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和王晓德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二文均将该书列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并称该书是美国史领域“宏观立论与微观证明结合得相当好”,“不多见”的“具有理论深度的著作”,对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给予了较高评价。
3.《美国研究》、《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网等刊登书讯或该书简介。
4.该书部分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美国研究》、《南开学报》等杂志,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台湾《历史月刊》等多家杂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