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2010-02-25 作者:刘平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1期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新二元社会的实质是与一定产权关系相联系的两种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和文化模式。连续的强有力的政治体制,是新二元社会生成的前提,也是整合两种社会机制的条件;它事实上的存在和作用,是认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中国经验的关键因素。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后,这种新二元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1)新二元社会视角的提出
  市场化改革以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单位制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后者渐进地取代前者,而是前者以局部地区和行业为依托形成与后者的相持、渗透和互动。两种社会机制的并存和互动,以及两种社会机制在不同地区的非平衡状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20多年来最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事实,这种普遍性当中已包含了当下中国社会结构的最主要特征。因此,相对于城市和农村的老二元社会而言,笔者将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制共生的社会结构,界定为新二元社会。
  (2)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谈起
  老工业基地社会,它并不是一个经济、技术和产业概念,而是对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的认识。在总体上,深入研究东北地区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失业率、上访率、重特大案件发案率和明显低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等等经济和社会现象,进一步探讨和验证老工业基地社会的其他类型化特征,有利于揭示其特质。
  (3)理解新二元社会的两组概念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体制,是符合东方社会历史条件的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化模式。只是到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外发生作用,然后逐渐“侵入”到原有体制之中。受“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概念的启示,笔者以为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不同的“后发外生型”的市场化才具有比较确切和可分析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新二元社会的生成就是后一层意义上的“后发外生型”市场化作用的结果。“后发外生型”的市场化过程,实质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
  (4)新二元社会的实质及其整合
  新二元社会在实体上的形成,首先以传统体制逐渐让予出来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为前提,以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制在同一政治体系中的共生为基础,以依托于两种不同社会机制上的群体理念和习惯特征来区分。其中一种是在核心组织形态和群体行为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传统计划经济的社会机制和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在中国条件下生成的从南方到北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到大的市场化社会机制及其生活样式。由于两种社会机制强弱组合在不同地域的差异,使它们的共生在宏观上形成了新的区域发展差别和社会关系类型,在微观上又打破了空间区隔的界限,在城市社会的某些体制内的组织空间,镶嵌有不同成本意义的农民工、临时工和其他体制外的各种人力资源。新二元社会条件下多重化镶嵌式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图景,是现实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5)新二元社会的学理探讨
  卡尔?波兰尼的宏观嵌入性视角有明显的适应性。在波兰尼的思想体系中,他并不是排斥市场经济,而是反对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展到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指出了社会对市场化
  侵入的反向运动。他一方面批评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前提,另一方面在学理上强调整体的社会科学,指出了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单面性。不难看到,在这种社会科学理念和分析逻辑中,如果把国家干预看作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那么其中已包含了肯定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在同一社会空间交替或同时发生作用的可能性。
  (6)结语
  作为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视角,新二元社会以当下中国最主要的两种社会机制为结构性认识的对象。它与静态的没有互动的传统多元分层结构比较,包含了历史的生成过程和现实动态的制度关系,能显现不同的社会机制对个体行动与集体表象的制约以及公共政策的应对性选择。尽管这两种社会机制下的不同群体都发生了分化,都有了富人和穷人,但是由于两种社会机制中的群体分化遵循不同的机理,调控阶层关系的手段也有着不同的原则,体制外的主要依托经济,体制内的则依靠权力和对权力的控制。因此,在传统的多元化分层方法中,外显的共性特征难以说明内在的不同根据,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多元社会分层方式依托一种单一的主要社会机制,而现今主要的社会机制是新二元的。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文以宏观社会结构分析为视角,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最显著的社会结构事实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学理性根据作解释和说明。中国特色作为一个已相对稳定的过程化结果,其社会结构特点和形态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社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机制并存共生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新二元社会结构),对于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有着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3、研究方法
  第一,历史社会学的类型学分析。通过历史比较和横向比较,特别是同样有过计划经济历史的前苏东国家的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揭示“中国经验”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以经济人类学嵌入性(宏观)理论为系统分析和逻辑建构的基础。通过批评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片面性,突显整体的社会科学,论证了中国条件下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在同一社会空间交替或同时发生作用的可能性。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学术影响:本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之后,英文版“The New Dualistic Society and Research on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在《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年秋季版发表;采用中国特色的体制性二元的理论方法分析当下的社会结构,研究成果“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在《社会学研究》2008年3期发表,同年10月该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一系列学术论文的发表,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2008年受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聘请完成中共沈阳市委重大委托项目“信访制度改革的‘沈阳模式’研究”,本项研究首次发现了主要上访群体的体制外身份特征,在松散的社会结构下,对上访事态作非对抗性的基本判断,建立制度化的体制外社会成员的利益表达渠道,以信访改革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行政救助和体制外社会参与的结合应是信访制度基本功能的将来形态等等,此项研究为地方政府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服务。
  社会效益:本文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的学理发现和理论判断先后被中南大学陈云良教授,上海市杨浦区行政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定东博士、王建民博士、杨清望博士引用。
  
  成果社会反映 
  1、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4期转载。
  2、该文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金融证券与中国经济》全文收录。
  3、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转载。
  4、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视野网”转载。
  
  成果获奖情况 
  1、获2007-2008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颁奖单位: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2008年9月。
  2、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一等奖。
  颁奖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年6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