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黄益平:中国扩张性经济政策能否“退出”?
2010-02-25 作者:佚名 来源:财新网

  【背景】自2010年1月18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把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15.5%提高到16%。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意外”上调,被市场视为经济刺激政策逐步紧缩的信号。

  市场人士分析,面对2010年1月前十天银行“拼命放贷”、贷款的报复性上涨,央行倾向于认为,仅仅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回收流动性还不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出央行熨平市场波动、防止信贷和经济出现“前高后低、大起大落”的决心。

  此前央票的大幅回笼,货币政策趋紧就端倪初露。截至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13周净回笼,上周净回笼资金1370亿元。而央票招标利率上调,也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政策紧缩预期。

  市场预测,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进一步上调。历史数据显示,1997年至今,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高时为17.5%,该时点为2008年6月至8月,当时执行的正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其他调控政策,如加强窗口指导等手段也可能被使用。

  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接近尾声?而中国扩张性经济政策如何“退出”?长远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中国的经济扩张政策必然会退出,不可能长期保持2009年初的水平。但在中短期内,扩张性经济政策要完全退出比较困难。为经济长远发展考虑,中国可考虑“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

  黄益平认为,目前各界对“刺激政策”负面评价较多,主要是“过多地考虑保增长,而在保民生上力度相对不足”。尽管其支持增长的效用十分明显,但也留下诸多“后遗症”,诸如银行坏账增加、“资产泡沫”浮出、经济结构愈发失衡等问题。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景极不明朗,中国采取相对极端的扩张性政策,“应属可以理解”。毕竟,经由“4万亿”投资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达到了预期8%的增长率。

  黄益平指出,目前一些扩张性政策的“退出已开始”,苗头已初现。但“扩张性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欲完全退出,基本上都不太可能”。

  就财政政策而言,2010年中国政府还会有很多的开支。就货币政策而言,虽然2009年下半年已有所收紧,2010年的走势还需观察,但今年1月初中国的信贷扩张的规模和速度依然“非常惊人”。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一旦政府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缺席”,经济增长可能难以保持8%的增长。从目前看,即使货币和财政政策全部回归中性,也会影响既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实现。

  黄益平指出,从公布的数据看,近年来,中国消费增长看似颇为强劲,但其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显著相关。一旦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退出”,国内消费增长能否持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黄益平建议,中国未来理想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应该是“紧货币、宽财政”。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通胀”的潜在压力,要素市场改革、资源价格改革、高速经济增长等可能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紧货币”有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与此同时,应实行“宽财政”。黄益平认为,目前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更重要的是,财政资金还可支持技术改造、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支持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