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政治 > 文章详情
姚洋:政府投资主力何时“退居二线”?
2010-02-25 作者:刘志洁整理 来源:财新网

  【背景】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份名为《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的文件被提交国务院。该《意见》最大的亮点是在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因而被各方寄予厚望。

  2008年底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等诸多深层问题暴露无遗,也迫使各级政府不得不忍痛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改变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

  为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政策,诸如实行结构性减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扩大城乡消费需求,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完善社保体系,改善民生等。2010年,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也被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

  具体到投资结构上,其调整方向无疑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内,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火车头”,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大手笔”。但是,有学者概括称,这些政府投资也多局限在“铁公基”(铁路、公共设施、基础建设)领域。而这些领域,民间投资向来难以进入。

  中国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投资领域为何如此困难?在中国经济日趋稳定之时,中国应如何处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认为,在投资方面,政府应尽早考虑“退出”,鼓励民间投资,大胆开放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原来对民间资本说“不”的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最终实现“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

  姚洋指出,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超出许多人的预期,主要是由于政府投资带动。2009年出口下降5%,和过去每年近30%的正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带来的GDP减速可能达到5个百分点。但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仍然达到8%,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投资热度很高,政府投资支撑了 2009年的高增长。从短期看,“当然是好事”。但是从长期看,“问题可能很大”。

  他认为,在过去七八年,政府改革有不断“走回头路”的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民营化”和政府改革浪潮,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抑制。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政府的权力又“空前高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姚洋指出,目前,中国政府收入约占GDP的24%,政府储蓄占GDP的比重约为10%。由此可以算出,政府收入中的40%被用于再投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除新加坡,其他国家投资占政府收入的比例均不超过10%。

  中国的政府投资率明显偏高。2009年,国有控股投资增速高于整体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36个省市共设立8221 家平台公司,其中国家部门6家,省级495家,市级2831家,县级4907家,共获得银行授信8.8万亿元,贷款余额5.56万亿元。这些资产的平均负债率60%。单从投资主体来看,政府的投资扩张“非常迅速”。

  无疑,这些新增的、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资金来源都是财政收入或银行贷款。姚洋强调,“公共财政”的要义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从目前看,中国的财政收入中,很大比例未能“返还给老百姓”。地方政府投资扩张,意味着更高的GDP和税收,“地方政府越来越像公司”,追求收益最大化。

  此外,经过这一轮的投资热潮,一些政府融资平台纷纷上马,也暴露出现有银行体制的问题。2009年,中国信贷总额达到了9.6万亿,其中政府占去了60%,显然 “这会对民营企业有挤出效应”。

  姚洋指出,由于大部分贷款流向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私人企业反而出现资金困难。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约为6%~7%,但是中小民营企业却很难以如此低的利率获得贷款。一方面是以6%的利率无法贷出所有存款,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用20%的利率也贷不到款,“显然,是银行体制或高层决策出了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

  姚洋算了这样一笔账: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8%。如果能把政府支出中资本形成比例由40%降至10%,政府储蓄占 GDP的比重会降至2.5%。也就是说,7.5%的GDP可“还给”百姓。由于居民的收入中,消费占70%,储蓄占30%,因此,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上升约5个百分点,增加到53%。果如此,较之目前“国强民不富”,国内消费增速迟缓要“好得多”。

  而要达到上述结果,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现有的党政官员晋升评估体系。“现在考核干部太看重GDP了。”姚洋感叹,如果今后规定“提拔领导不看 GDP,不看税收”,只拿就业增长率“说事”,或许结果就会完全不同。而从长远看,民众能参与国家的政治进程,对政府财政收支给予有效监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记者刘志洁据姚洋教授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0朗润思•辨圆桌”会议发言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