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论高校舆论引导理念与手段的嬗变
2010-01-25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一桩桩接踵而至的校园新闻事件把高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多元、复杂、活跃的舆论环境,也从正反两面凸显了高校舆论引导的能力与水平,正使其经受著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些媒体对高校新闻的肤浅化、妖魔化、娱乐化报道,不仅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不合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甚至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降低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情在反思新闻媒体如何选择正确的舆论取向,行使理性话语权的同时,更值得深刻反省的是高校舆论引导理念、手段的落后与陈旧。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现状,剖析利弊,提出高校舆论引导理念、手段嬗变的新思路。

  一、高校舆论引导理念的推陈出新

  信息的开放和多源并非洪水猛兽,高透明的信息流有利遏止虚假信息

  从舆论形成的角度讲,根据德国传播学学者E-诺埃尔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的3个特点:(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使得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於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尽管这一假说过分夸大了人的心理中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顷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借助网络的诸多传播优势,大众传播媒介的共鸣、累积、遍在效果得以无限"放大",强大的网络信息流使得"传言"、"谣言"、"小道消息"无所遁形。

  传播学的研究也表明,虚假信息的大行其道往往缘於权威信息传播的不通畅,防止之道就在於信息的公开。

  高等院校由於本身的特殊性,社会舆论的关注度比较高,校园信息传播的自由、流畅尤为重要。旧有的"封锁"、"防堵"观念,不仅效果有限,反而会适得其反。2008年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学生信息集体办理了信用卡。在这起被称为"西电卡门"的事件中,该校宣传部长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扬言要"占领天涯","占领你们所有得到信息的渠道"。有关音频迅速传遍网络,舆论一时为之哗然。这种话语表达,不仅有损西电校方声誉,也给本人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反思这一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占领天涯"这种"雷人"思维模式的根源:在宣传和舆论监督关系上的"自我中心"。

  2003年2月25日清华北大两校食堂同天发生爆炸,事件的有关信息迅速传开,一时间中外注目。当天,北大校园网在一个小时以内就播发了来自校方的公告,宣布两所学校共有9人在爆炸中受伤,而BBS上也张贴了相关信息。与此同时,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及其他媒体也迅速作出反应。权威信息的及时、准确,一来大大缓解了人们的惊愕情绪和恐慌心理,二来也减少了一些无端的猜测。在此事件的报道上,《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与解释基调与国内媒体基本一致,没有过多的推测,更没有像以往类似事件的报道那样,内容充斥著一些小道消息。正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所言:"网络时代,谣言止於信息公开"。请

  信息时代的受众并非只是"接收者",而是理性自觉的信息"解读者"

  传播学者认为,在现代多元传播环境中磨砺多时的广大受众,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接受信息的大众",而逐渐成为媒介信息积极的解读者。面对多元、复杂的信息,高校师生这一受教育程度高、具有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群体,是有辨别、选择信息能力的,他们会对信息加以比较、分析、判断、加工和整理,得出个性化的信息解读,而不是被动地照单全收。高校舆论引导对此应持信任、开放的心态,动辄大惊小怪,或者简单粗暴地一概否定、一律封杀,反而会引起师生的逆反心理。当然,对那些可能引发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突和道德失范的谬论以及不健康、糟粕性的信息,高校舆论引导要主动出击,驱邪扶正,引导师生正确识别信息、利用信息。

  此外,由於现代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舆论互动平台,高校师生不只会主动寻找并取出(pull)自己想要的信息,还会积极自主地推出(push)"个性化"的信息表达理想,陈述观点, 发表评论,充当传者的角色。对此,高校舆论引导也应有尊重、宽容的开放胸襟,广开言路,倾听师生们的心声,在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中,化解歧见、达成共识。特别是一些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敏感热点问题,高校舆论引导要及时疏导言论,解决矛盾。决不能让错误舆论在校园混淆视听,涣散人心,造成严重后果。

  今年3月8日开始,网名"北外香水女生"的王亭亭在博客上发表多篇文章,抨击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甚至提议"让赵本山当教育部长"。3月16日凌晨,该女生发文称因批评教育制度被北外强制退学。一时间,网络上群情涌动,一些网友大骂教育部和北外,甚至有人鼓动"人肉搜索"该女生的辅导员刘老师。与此同时,事件引起很多北外学生极度不满,在北外校内网上,有学生发起了《北外学生群驳"香水女生"!》的活动,很多学生参与了讨论。她的同学很快就在网上披露他们知道的事情的另一个版本。去年留校任教的北外德语系老师吴琼霄在校内网发表日记《如此炒作》,文章直指该事件是一场炒作。3月17日,北外学生处处长刘厚广接受记者采访证实,该生为自行申请退学,非学校强制,校方一直在努力说服其返校上课。而随著媒体的调查报道和更多信息的呈现,该女生的谎言最终被揭穿。在此事件中,北外师生表现出的理性与主动对驳斥谣言,对还原真相可谓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