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为民族的振兴做好理论准备
2008年有两件大事让中国“提前”走到了世界的前台,即北京奥运会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这就给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提出了迫切的任务:在未来30年,如何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指导国家崛起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引。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乃至整个民族,开始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在于探索和总结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建立能够支持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理论体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对西方文明的创造性吸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弘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制度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明沃壤之中才更加坚实而有效。(《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2日)
徐觉哉:面对中国崛起重新反思“历史终结论”
2009年9月号的日本政论杂志《中央公论》上刊登了对F·福山的一篇专访《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该文指出,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可概括为“负责任的权威体制”。这种政治传统不仅使中国在历史上保持长期统一、稳定与先进,而且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积极意义。二战后东亚“四小龙”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其中有着明显的中华文明痕迹。30年来,中国经济令人惊异地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认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长。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实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在印度“民主”模式与中国“权威”模式之间,更多国家钟情中国,前者代表分散和拖沓,后者代表集中和高效。同时,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们往往把民主法制等同于普选,但其实质应是政府受托于人民的责任制度化、法律化。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的方式。围绕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基层官员腐败等具体议题,通过政府与民众之间频繁互动、磨合,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中国亦需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实践民主法制的理念。世界需要在多元基础上实现新的融合。
张维为: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解决不了腐败问题
有人认为,只有靠西方的民主制度,才能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这是一厢情愿。发展中国家采用苏联模式没有成功,采用西方模式也没有成功,既解决不了腐败问题,也解决不了现代化问题。以反腐败为例,从研究腐败问题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采用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如印度、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等,腐败问题都比较严重,更不要说腐败到骨子里的很多非洲所谓的民主国家了。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腐败分子可以打着民主的旗帜,通过贿选或民粹主义获得实权,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合法的保护伞。而像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样的转型国家,剧烈的政治动荡先后导致了一段时间内政府的全面失控和瘫痪,结果腐败愈演愈烈。亚洲“四小龙”中,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也采用了西方的民主模式,但腐败却有增无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倒是没有采用西方政治模式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成为亚洲反腐败最成功的地方,他们的办法就是建立法治社会、构建令腐败分子望而生畏的反腐机制,其经验值得认真借鉴。
徐大建: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关于目前的经济危机,现有的反思大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在微观上把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缺乏监管,在宏观上把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宏观经济失衡和信用过度膨胀所产生的美国房地产泡沫”,这些反思仍限于表层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的本质仍是有效需求不足。仅仅生产方面的供给大于需求,往往可以比较迅速地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企业的目标微调得到解决,不至于发展为经济危机,所以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贫富悬殊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表面上看,这次次贷危机不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相反却表现为消费过度,但这种消费过度,不是有钱人的纸醉金迷,而是穷人或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的贷款消费;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穷人无法贷款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马上就会显现出来。在美国政府各种政策的鼓励下,穷人的贷款买房使得“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消费过度”,本质上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对付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办法是对资本的贪婪进行制约,消除贫富悬殊,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的购买力。
《中国证券报》社评:稳房价是防通胀重要手段
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之一。纵观目前及未来的涨价因素,稳定房价可能是最为有效的措施。首先,稳房价对于资产价格的稳定至关重要。通过适当手段稳定房价走势,改善供需矛盾,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间接地传导至相关行业和产品,这将有助于未来市场整体价格的企稳。其次,稳房价可以直接起到稳预期的功效。房价的变化与居民的居住行为息息相关,稳定住房价格会更好地保障居住消费行为,也会从根本上减缓居民通胀预期。第三,从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看,房价的稳定可以有效抑制游资的爆炒,从而减缓物价上升的外部压力。在经历了前期的非理性上涨后,如果给市场发出房价走稳的信号,则会大大减少过度投机行为,降低外部资金充斥的压力。(《中国证券报》2009年11月19日)
李 枫:汉语国际推广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
汉语所承载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推广汉语,就是弘扬中华文化。族群之母语的传播与其文化的传播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是互为依托的两面体,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异域异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使他国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从而使中华文化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这便是我们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这完全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光明日报》2009年12月21 日)
钟 河:西方媒体推“中国特刊”蔚然成风
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特刊”风无疑是近10年来“中国报道热”持续升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据美国一家媒体追踪机构分析,“中国崛起”是过去10年人们阅读最多的新闻故事,超过伊拉克战争和9·11事件,以相关统计数据领先400%的优势将第二名远远抛在后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发展积累已经在对世界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国外受众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向只关心本国和西方国家事务的西方主流媒体只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中国。这既是为了满足其受众群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瑞典《商业周刊》为例,其原有 34000个订户,而其推出的中国专刊却加印到42000册,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媒体界人士指出,西方主流报刊之所以越来越热衷于推出规模巨大的“中国特刊”,既是中国报道热向更主动的全方位深度报道转变的一个表现,同时也说明西方人对中国问题的看法越来越全面深入,已认识到一个复杂、多元、多面、快速发展的中国不再是点滴零星报道所能说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