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新闻事业的定位,并据此提出新闻宣传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任务,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内涵。其中,对于新闻事业在整个党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问题,党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重心,经历了从"武器论"向"资源论"的转变,使党对新闻事业的定位呈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一、联系群众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定位
1954年7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说:全国的报纸工作在最近几年内"在各种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已成为党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实际工作,联系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武器"。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工作的肯定,党中央表明了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即它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的"有力武器"。
党的主要领导人也都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毛泽东1948年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同群众见面。"1957年他又说:"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问题,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②刘少奇 1948年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强调:"我们要经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1961年他又说:"报纸是斗争最尖锐的工具。"③联系他们一贯坚持的思想,可以肯定,他们也把新闻宣传工作视为联系群众的有力武器。联系群众的有力武器,落脚点在武器上,这是党基于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实际情形对新闻事业地位所做出的认识和界定。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面临着各种各样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压迫,不进行斗争,革命事业就会失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繁重任务,面对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封锁和破坏,不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并守住胜利果实。作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工作,必然要反映和参与到这些斗争中来。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多次要求新闻工作"不断地发扬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揭发和克服党和国家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向一切离开和歪曲党的路线的现象作斗争,向资产阶级思想对于党、工人阶级和人民的侵蚀作斗争"。④新闻工作正是依据这种定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三反"、"五反"的宣传,抗美援朝的动员,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为当时稳定社会秩序、提高群众思想水平做出了贡献。
但是,强调新闻事业是武器,强化了其政治意识形态斗争职能,却限制了它作为新闻信息载体、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尤其是在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之后,新闻工作需要向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转移时,遇到了限制和障碍。特别是在左倾思潮不断发展和强化时,新闻工作的这一定位使其转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左倾批判运动的发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媒体成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篡党夺权、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联系群众的有力武器,强调了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党中央始终注意新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要求新闻媒体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组织、激励和教育群众,通过群众的实践考察党的政策,从而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尤其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不仅要带着群众观点办报,同时要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办报。这个内涵成为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并且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到了党的十六大以后,这个传统发展成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工作指导原则。
二、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定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新闻工作因此也面临着重要转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关键, 提出了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的要求,为改革开放条件新闻宣传事业确定了位置。
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就提出:"各条战线上的群众和干部,都要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安定团结的促进派,维护祖国统一的促进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⑤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成就、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 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⑥通过对我国报纸地位和性质的形象表述,党中央要求报纸应当从思想理论上阐释安定团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使命。
正是基于这个定位,新闻工作开始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新闻战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运用实践标准检验理论,坚持说真话以反映改革开放的真实情况;实现了将新闻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目标,强化了新闻媒体报道经济,传播信息的职能;强调了新闻工作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性质,要求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强化了新闻工作的组织性纪律性,确保新闻宣传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做人类灵魂工程师,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群众,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开展新闻批评,等等。新闻事业的职能得以丰富,内涵得以拓展。
1989年11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工作的情况,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评价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新闻事业同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一样,发展很快。新闻界为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 在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⑦这是新闻事业坚持做"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促进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是,由于受自由化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有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定位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政治上偏离了方向,在"89政治风波"中犯了错误,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
三、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改革攻坚阶段新闻事业的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深刻变革,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改革的顺利进行,成为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据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扣住舆论导向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化了"喉舌论"思想,将新闻事业的地位提高到与党的前途和命运相系的高度,这是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早在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新闻宣传工作一旦出了大问题,舆论工具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会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⑧1996年9月,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进一步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⑨这一论述充分地说明了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地位。
正是"生命论"的定位,使得党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问题和根本任务,要求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做到团结稳定鼓劲,切实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做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帮忙而不添乱;要求新闻媒体要做到守土有责,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制订严密措施和缜密计划,注重实干和实效,把新闻宣传工作抓深抓细抓实,严格要求,严格把关,恪守职责,加强检查督促,把工作落实到基层;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讲求舆论引导艺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等等。
出于对新闻工作的高度重视,党对每个时期新闻工作都做了严密部署和细致要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宣传报道,掀起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高潮,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在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新闻媒体通过典型引导和理论解释,为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通过对下岗再就业的宣传报道,疏导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改革的承受力;在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宣传解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加强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素养和领导水平;在"法轮功"、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台独"势力活动等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报道,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形势,新闻工作坚持了正确导向,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新世纪新时期新闻事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转型加剧,矛盾增多,风险加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抓手,着力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国家的科学发展。这需要合理调动党执政兴国的各种资源,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党将新闻事业放到了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的高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⑩直接将党新闻宣传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作为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文件把舆论引导工作列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事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闻事业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资源,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是将新闻事业放在了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的高度,党中央对新闻事业加强了领导强度和改革力度,对其发展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调控与规划,以切实提高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能力。
为此,党中央将新闻媒体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两个部分,公益性事业着力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经营性产业逐步实现转制为企业,增强发展活力;强调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强调党管干部、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队伍,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拓展了媒体发展的空间,努力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提升其技术实力、经济实力、人才实力和体制活力,从而壮大了党执政的物质资源。
在提高新闻事业实力、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党中央努力加大新闻工作改革力度,提高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性要求,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动了新闻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工作,切实提高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立足于发展政治文明,提出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做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公共安全信息及时告知公众;党中央还推进了会议和领导活动,以及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改革,同时用制度保障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这些改革,使新闻媒体在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表现出全新的风貌,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称赞,增强了党执政的精神资源。
从"武器论"到"资源论",我国新闻事业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用一种概念或理念否定和取代前一种概念或理念,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在吸取前者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内涵,拓展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境界。这个历史过程再次证明,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新闻的内在品质。新闻工作在坚持基本规范稳定的前提下,要保持高度的创新意识,使其始终充满实践活力,以更好地完成党、政府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第319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②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论新闻宣传》,第3页和第33页,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③参见郑保卫主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第299页、第32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第322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⑤参见《中国新闻年鉴》(1984年),第5页
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邓小平论新闻宣传》,第28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工作文献选编》,第190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⑧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工作文献选编》,第191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⑨《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当代传播》,1996年第5期
⑩参见《中国新闻年鉴》(2004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