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浅析媒介生态学视野下新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2010-01-22 作者:米莉 来源:《今传媒》

  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英国。1933年,两位英国学者在其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学者卜卫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引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因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用“从高歌猛进到理性反思”①来形容近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如何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目前新闻学教育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 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②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针对普通受众;教育的内容是教授受众如何正确认识、使用和评价媒介,对媒介传播内容具有评判意识,知道如何选择媒介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学会如何利用媒介来参与国家民主化进程。

  从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来看,学者们更多将大学生作为教育和研究对象。而本文之所以选择新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

  ⒈新闻专业的在校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的特点,尤其对新媒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中国互联网第23次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达到89.9%。在互联网的应用上,这一群体运用较多的有:信息检索、信息通讯、社区服务以及网络娱乐。面对海量信息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游戏,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以及媒介信息成为大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⒉新闻专业在校生未来从事的是媒体工作,因而提高他们选择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对于改善我国未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群体在入学第一天开始,学校就教授他们如何写作、如何采访、如何制作新闻节目,在追求技术娴熟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媒介教育,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我国的新闻界存在诸多负面现象。

  现象一:2007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告叫停重庆卫视节目“第一次心动”。通告认为该节目“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③2008年年初,“艳照门”事件被网友称为一场“网络雪灾”,艳照在网络上的疯狂传播反映出网民素质有待提高,还有网站监管的失利。5?12地震期间,媒体对“朱坚强”和“范跑跑”事件的炒作使人们看到一场黑色幽默。种种现象显示了目前媒体中存在的诸多低俗现象。有学者这样来概括目前媒体传播现象:“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表了端庄。”④这些弥漫在一些媒体中的低俗之风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腐蚀的作用。

  现象二:从2000年开始,《新闻记者》每年都会评选出该年的“十大假新闻”。以 2008年一条假新闻为例《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新华网记者致电清华大学求证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一个电话就能判定真伪的事件堂而皇之地登上报纸,不得不使人对新闻教育产生疑问。“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但屡禁不止的假新闻却对我国的新闻学教育提出新的问题,学生除了学会怎么写,怎么采之外,还要学什么。

  现象三:2008年,《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拍摄下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后,真假记者争先恐后来到出事地点领取封口费。有偿新闻是新闻的腐败,也是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我们可以为上述现象找出很多原因: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局意识的欠缺等等,我们在呼吁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我们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和职业道德准则,但这些现象仍然频频发生,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我们应从新闻学教育上找原因,新闻专业的学生除接受新闻业务的学习之外,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素养教育

  ⒈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笔者以 “新闻媒介素养教育”为关键词在期刊网上共搜索到相关文章4篇,硕士论文2篇。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致围绕当前新闻领域道德失范、高校新闻教育的现状、如何开展高校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这些问题展开。学者马嘉认为,我们应该用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传播素质教育来代替媒介素养教育。传播素质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人类的超越本性出发,以培养成熟的当代的公民为目的,给媒体以工具的定位,厘清了人和媒体的关系。⑤以传播素质教育来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就可以避免研究的偏向,从而突破目前新闻学教育只局限于少数新闻工作者职业技能培训的局限。学者单晓颖从产生的原因以及教育的对象两个方面对比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教育的不同。作者认为,媒介素养是大众教育,新闻教育是精英教育。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讲,两者的培养对象分别是受众和传播者,虽然并不是完全对立,但也不是完全统一的。笔者认为,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具有角色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在没有踏入工作岗位之前,他们仍然是传媒传播的对象即“受众”。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又是潜在的“传播者”。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身上,媒介素养教育完全可以成为新闻学教育中的一部分。还有学者对我国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认识等方面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针对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文献少,多是对现状的描述,提出的对策也多是在目前新闻学教育的基础上 “添枝加叶”,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实践探索离不开理论指导,而理论梳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给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更多是在沿袭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早期的保护主义的理念,保护受众如何不受媒介内容的干扰和侵蚀,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远远不够,更多学者也指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走向多元化。新闻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媒介,起源于20世纪末期的媒介生态学恰恰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理论支撑。

  ⒉媒介生态学与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生态学开始于北美大陆,直接源自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指的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⑥在保证媒介与媒介之间平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求媒介——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著名学者邵培仁老师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原则概括为整体优化原则、互动共进原则、差异多样原则、平衡和谐原则、良性循环原则和适度调控原则6个方面。⑦

  从6个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绿色媒介生态,促进媒介、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一点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我们之所以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正是为了媒介的健康发展,而媒介生态学又进一步拓展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视野,“对整个媒介环境进行全期、全景的关照,并在改善人、媒体的互动关系上进行多感官技术的努力。我们不应简单地探讨如何保护公众不受到媒介在施教、改变态度及意见以及销售商品等方面的影响,而是促使阅听人理解媒介对社会、文化影响的长期效果,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文化素养,以实现与媒介环境的共栖,与信息生态的互利。”⑧这一点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

  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对媒介内容的分析,更不能基于一种保护主义的意识来教授受众如何抵制媒介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远远不够。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群体首先要学会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本身。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开拓者之一,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传播了什么,而是媒介本身。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等新媒介的产生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的变化,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样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只围绕媒介来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受众,提高他们的媒介参与能力。媒介生态学同样关注受众,它探讨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与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我们的“媒介教育应该对媒介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生态式的关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求媒介生态的平衡,而是通过营造绿色的媒介生态环境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国内著名学者黄旦在《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一文中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辨析大众文化,不仅认识不同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而且注重媒介的外在形式。⑨目的在于培养受众的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构建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第一,对媒介内容的认知,包括媒介内容的制作过程、规律;媒介内容的影响因素;新闻价值要素;媒介符号等。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对某一媒介组织或电视节目的分析使学生对媒介运营、制作和播出过程有清楚的认识,同时能深入分析造成目前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

  第二,对媒介技术的认知。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新技术的出现对人们的认识、思维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是这一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上可以采取理论+分析的教学方式,首先是相关理论的学习,如英尼斯媒介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等,通过理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其次,结合理论让学生对各种媒介作出分析,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

  第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这是新闻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点在于“受众视角”。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媒介——社会——人——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受众与传播者作为传播的主体是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优化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得到优化。笔者认为,与其加强在职人员的道德修养,不如从新闻专业学生抓起,并且新闻专业学生角色的双重性也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统一起来。

  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多深的理论知识,它更多是一种职业理念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理念,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之融入到实践中,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尤其是通过对目前我国新闻界诸如信息超载、信息污染、道德失范这些新闻失衡现象的分析,更能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之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例如在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协作等课程的教学中加入职业道德的学习;二是设立独立的课程,如新闻伦理学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上海交通大学在2004年将“传媒素养”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从媒体的本质,传媒与社会,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⑩

  以上,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了针对新闻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媒介生态学来指导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培育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全局意识的媒介从业者,从而改善现有的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①陈一:《从高歌猛进到理性反思——近年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述评》,《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

  ②转引自唐辉、李志、雒晓卫:《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必修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③《广电总局叫停重庆卫视选秀节目 批其庸俗不堪》 http://news.qq.com/a/20070816/000234.htm

  ④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180页⑤马嘉:《传播素质教育: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新方向》,《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⑥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

  ⑦同⑥

  ⑧刘绩宏、闫欢:《媒介生态学对于中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人民网--北方传媒研究

  ⑨黄旦:《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⑩张舒予:《江苏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友情链接